近半個月,1歲的三明男孩小俊(化名)反復咳嗽,住院8天,被當成急性支氣管肺炎治,卻不見好轉。此后,他輾轉多家醫院,直到8月1日,省婦幼保健院醫生從他的氣管里夾出半顆話梅核,小俊媽媽才恍然大悟。原來,半個多月前,她搶奪小俊嘴里的話梅,小家伙迅速嚼碎話梅,竟囫圇吞下半顆核。
無獨有偶,5天前,父母在連江打工的1歲四川女童小花(化名),吞下一截長豆,卡在氣管里,為此,她反復咳嗽、發燒2天,連呼吸都困難。昨日,小花被送到省婦幼保健院,醫生取出長豆后,她才慢慢退燒。
對此,省婦幼保健院兒童重癥監護室的主任王世彪說,近兩周,這樣的小病人已搶救了3個,家長應提高警惕,不要追著孩子喂飯,更不要在孩子哭鬧時喂食、奪食。
“小孩噎住,家長常灌水、拍背,這是不對的。”王世彪主任說,不少家長不懂急救,或使用了錯誤的急救方法,錯過黃金搶救時間。
他提醒,常見的錯誤急救方法有三個:
一、拍背法:讓孩子坐著,拍其背部,企圖通過振蕩,把卡在氣道里的異物拍出來,成功的可能性非常小。
二、催吐法:小孩噎到后,不少家長會給孩子大量灌水,希望引起嘔吐,將卡住的異物排出。其實,大量喝水可能把水吸入氣管,后果更嚴重。還有的人把手指伸進嘴里,想把異物摳出來,卻把異物推進氣道,適得其反。
三、舉手法:高舉雙手,這不是急救醫學中正規的做法,單純靠舉手,很難將梗塞的異物排出。
“正確的方法是,立即采用海姆立克急救法”,王世彪說,先拍背,使卡在氣道內的異物松動,再做胸部沖擊,產生氣流,把異物沖出。1歲以下的嬰兒和幼兒,急救手法還得注意部位、力度,避免對孩子的臟器、肋骨造成損傷。心臟驟停4分鐘內,采取正確的心肺復蘇術,有50%存活率,超過10分鐘,存活可能性幾乎為零。
7月4日,王世彪主任曾到海都大廈進行急救講座,“海姆立克急救法”圖解已上傳海都健康QQ群(群號:455630680),歡迎海都讀者加群,學習急救常識。(海都記者 陳燕燕 實習生江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