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去樓空,只留一片清凈
海都網-海峽都市報閩南版訊 安溪大坪鄉,遠離都市,茶山簇擁,與廈門同安、漳州長泰相鄰。很難想象,在這樣一個偏僻的鄉村里,竟會有一條洋氣十足、繁華一時的街道,號稱小上海街。
1928年,當地人肩挑百斤水泥,從同安來回走70多公里山路,建起一幢幢商鋪,將這里打造成享譽幾十年的貿易集市。而如今,隨著附近高樓遍起,小上海街慢慢褪去繁華,躲在新興的街道中,靜得能聽到地下水道的潺潺水聲。
今年,當地政府將小上海街納入“大坪鄉創建國家級生態鄉鎮”及“假日安溪”項目,計劃通過招商引資,將這里打造成集品茗、購茶、購物于一體的特色古街。或許,不久之后,隨著人潮重現,老店里的老人會繼續和客人們講述當年建設的艱辛。
商鋪對聯暗藏店名
老店鋪里,主人堅持手工制面
小上海街離大坪鄉政府約1公里,傍山而建,隱藏在新興的街道中。
踏入幽靜的街巷中,立刻便被那獨特的兩層小洋樓吸引。一樓是富有閩南特色的騎樓店面,二樓則是仿上海洋場的店鋪,每間都開著一扇精致的洋窗。
“奇峰瑞記”、“花苑信記”、“合吉元記”……一個個斑駁的石刻招牌,仿佛在訴說著這條商業古街往昔的繁華。
“這店名還有一點玄機呢。”當地人指著刻于一家叫“瑞發”的商鋪介紹,其對聯“瑞隆原自經營起,發業皆由貨殖來。”是藏頭聯,頭兩字即為商鋪的名字,而對聯的內容又往往與經商有關,寄寓了主人希望生意興隆、財源廣進之意。
整條小上海古街呈丁字形分布,總長不過300米,街寬約3米。大小店面60多間,大多已人去樓空。
肩膀挑起繁華街市
當地老人說,這里原先破敗。1928年,當地賢達人士高云龍集合眾人之力重建,改造為“地下渠暗出水的T字形街道”。
當時,想要建這么一條街道是十分困難的。老人們清楚地記得,建樓房所用的水泥,都是一包包挑上山的。“從廈門同安來到這,每個人挑100多斤,來回要走70多公里的山路啊!”老人叼著煙斗,緩緩吐出一口煙,沙啞的聲音流露出對當年的追思。
每逢四九是大坪的圩日,當時人潮涌動,街上百貨、食品、小五金、布攤、菜館、旅店……食、用、住一應俱全。賣者買者語言樸實,雖有討價還價,多是笑臉經營。當地人介紹,以前安溪到廈門、同安等地做生意的人,都要經過此街,大坪也因此被人稱為“小上海”,這條街也被叫做“小上海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