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我的生日,想送我生日禮物的各位親,直接發紅包就行了”“想買臺iPhone6,求各位幫幫忙湊個份子錢,只要10元,多謝多謝”“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求各位打點賞,幫我實現這個心愿吧,不勝感激”……近一段時間來,記者發現,朋友圈里總能出現“心愿眾籌”的帖子,發帖人個個情真意切,只叫人心生憐意,不忍拒絕。有人覺得花幾元錢與朋友互動挺好玩,不過,對于讓朋友湊份子買禮物、出門旅行這種行為,也有人卻不勝其煩,直呼其“微信乞丐”。“一次兩次也就罷了,多了就傷感情了”“這個真的很讓人無語,把朋友當取款機,直接拉黑”……
案例一:
大四女生求紅包買手機
近日,北京某大學四年級在校生周娟(化名)在朋友圈發布了一條狀態,“6s發布這么久了,還沒攢夠手機錢,求朋友們紅包打賞”。
萬萬沒想到,一晚上她就收到將近1700元的微信紅包,“雖然大多數朋友給的是10元以下,最多也就是50元,但沒想到有那么多人給。”于是,周娟打趣地在自己的“眾籌帖”下面說:“感謝大家幫我保護了腎。”
案例二:
小伙為送女友閱讀器求眾籌
“老朋友幫幫忙,女朋友過生日我想送她一個閱讀器,無奈手頭緊張,求湊個份子,只需要8.99元,多謝多謝!”兩個月前,當小張看到老朋友發來的微信時,一時不知該怎么回復。這條微信后面附有一個網站鏈接,打開后出現一款價格為899元的閱讀器。
原來,朋友將899元平均分成了100個份子,然后微信發給好友湊錢。第一次收到這種邀請,小張驚奇之余,有些不舒服。“雖然才八九元錢,但是他給女朋友買禮物,跟我有什么關系啊?”小張說。不過最后,他還是將8.99元通過微信支付了過去。一周后,這名朋友在微信朋友圈更新了狀態,稱錢已經湊齊,禮物已經送出,感謝朋友們的支持。
案例三:
幫助眾籌實現夢想有回報
“眾籌去西藏,那個最靠近天堂的地方,會沿途給各位小伙伴寄明信片的”“眾籌去看演唱會,作為回報,會在朋友圈里直播演唱會現場視頻”……記者發現,除了直接“開口要錢”的,一些網友為了“乞討”也是花招不斷。“你想去西藏,想去看演唱會關我什么事,而且,這些也并不是我想去看的、聽的,我憑什么要為你的夢想來買單?”市民王先生告訴記者,他的朋友圈里,每天都能看到為了個人心愿上網“乞討”的動態,而最令他不舒服的是,有些朋友還直接@他,令他很尷尬。“雖然到現在我只花了幾十元,不過,這種做法我真的不敢認同。”
什么是“心愿眾籌”?
朋友圈里湊份子的行為,又被稱為“心愿眾籌”。發起人將目標所需的價錢分成若干份,用微信發給其他人,邀請每人湊一份錢。
雖然不少發起“心愿眾籌”的人都實現了心愿,但是朋友圈這一日漸流行的模式,還是引發了一些爭議。幾塊錢微信紅包在很多人看來或有或無,在群里為了活躍氣氛,丟個幾塊錢的紅包也很正常,如果這幾塊錢用來做朋友的人情也未嘗不可;當朋友圈的共同好友在下面留言支持的時候,礙于面子,你是給呢還是不給呢?
支持者稱,一般能夠成功實現“心愿眾籌”的人,都有很好的人緣。但是反對者也有很多理由:這種眾籌模式完全出于私心,大家之所以解囊相助并非自愿,而是礙于情面,是種道德綁架。
聲音
@閆曉起:1.虛榮心。2.對朋友或許有“道德綁架”。3.能籌那么多錢,說明她也曾經救助過她的朋友們,投桃報李。4.自媒體時代,有資源就易成功。
@一定風波:說真的,直接跟我借錢用的,就算是買腎六,有多少給多少,在微信上不陰不陽地說什么咱倆的關系要紅包的,一分不給,我沒有那么惡心的關系。
@嗷嗷su:天天都被微信朋友圈的乞丐討要紅包,真是煩死了,救急不救窮,為了幾塊幾毛錢值得嗎,過度消費自己的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