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CPU可是四核的,比那些雙核的強多了~”
“你看到沒,這U主頻4GHz,你那i7主頻才3.2GHz”
這種話術我們經常會在某些奸詐的裝機店里聽見,但如果你選擇相信的話拿到的一般就是老款的奔騰或者速龍這樣的處理器,核心數量上和主頻上確實有他說的那么高,但其實性能表現大家都懂的,多年前的老產品顯然不能跟上腳步。
很多小白DIY玩家就又開始糾結了,之前大家都說主頻越高,核心數量越多性能越好,但怎么現在這條“定律”又不成立了呢。要說起來,這句話真的沒什么問題,但其實前面有個前提,必須是同一代的產品或者是相近的產品才適用。
CoffeeLake
舉個例子,如果同是IntelCoffeeLake架構的處理器產品,那么其架構都是一樣的,在這種情況下,影響處理器性能較大的就是核心數量和運行頻率,這時,CPU性能表現和核心數量主頻就成正相關,也就是說,核心越多、主頻越高,性能也就越強。
但當架構不同的時候,比如SNB平臺和目前新的CoffeeLake的產品相比,顯然主頻一樣的情況下,新平臺有著壓倒性的優勢。
什么是CPU主頻?“即CPU內核工作的時鐘頻率(CPUClockSpeed)CPU的主頻表示在CPU內數字脈沖信號震蕩的速度,與CPU實際的運算能力并沒有直接關系。”(解釋來自百度百科)
經常被用來表示頻率的儀表盤形狀
CPU內數字脈沖信號震蕩的速度直接關系到處理器運轉的速度,同樣的架構之下,主頻越高,就代表處理器運行速度越快,這就是為什么超頻可以提升性能。如果架構不同,則可以簡單理解為單次工作的效果不一樣,有兩個因素不同的時候就不能判斷最終性能了。
AMD銳龍處理器
在選擇處理器的時候可以根據價格因素來輔助決定選擇什么樣主頻的產品,一般來說每提升一點主頻就會提升相應的價錢,能滿足自己需求就好了,不用刻意追求超高的主頻,主流級用戶多選擇中檔的產品,發燒友考慮超頻等操作。
“CPU內核是CPU中間的核心芯片,由單晶硅制成,用來完成所有的計算、接受/存儲命令、處理數據等,是數字處理核心。”(同樣來自百度百科)
事實上很早之前的處理器都是單核心的,后來不斷提升核心的主頻和制作工藝之后發現單顆計算核心已經不能滿足我們性能提升的需求了,所以就搞出了多核心協同計算的技術,這就是后來的多核心處理器,這么多年過去了,現在的多核心技術越來越成熟。
某八核處理器架構圖
回到性能上來說,如果單顆核心的計算能力一定,那么多核心的理論性能應該就是單核性能的n倍(n=核心數量),同樣需要保證的是單核性能在一定的條件下才能成立。舉個例子,上一代的AMD處理器單核性能較弱,經過銳龍架構的大幅提升之后,目前的銳龍四核處理器甚至已經將前代八核產品斬落馬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