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U架構是CPU廠商給屬于同一系列的CPU產品定的一個規范,主要目的是為了區分不同類型CPU的重要標示。”(來自百度百科)
Threadripper架構圖
這個定義有點不清楚,筆者通俗的解釋一下吧,架構是設計師將晶體管連接在一起,讓它運行計算的一種方式方法,桌面級處理器使用的是X86架構,移動端(主要是手機比如驍龍處理器)使用的是ARM架構,前者為復雜指令集,而后者為精簡版。各有優勢,目前還無法互相取代。
Ryzen71800X架構圖
目前Intel和AMD不斷迭代的微架構都是在基礎上進行優化,添加新的指令集等,根據摩爾定律,每隔一代(現在已經被減慢為兩代)產品,其集成的晶體管數量就應該翻一倍,反饋到性能上應該是性能翻番,但經過十年的高速發展現在已經減緩。不過大幅提升還是出現在間隔一兩代產品之后,具體哪一代提升更大,則需要不斷地關注其新品評測。
舉個例子,AMD銳龍處理器就屬于提升超大,直接導致之前的處理器產品喪失性價比,完全淘汰。
“總線(Bus)是計算機各種功能部件之間傳送信息的公共通信干線,它是由導線組成的傳輸線束”(來自百度百科)礀)
Intel和AMD合作的處理器就是通過總線鏈接的
編輯解讀,一般我們在CPU這里提到總線都是指CPU能支持最高總線條數,以PCI-E3.0X1帶寬為單位,普通i7一般有20條或24條,其中16條供給獨立顯卡使用,南橋需要占用一些(一般是4條),如果再擴展其他設備就需要考慮夠不夠用了。不過顯卡即使不占用16條總線依然可以發揮出幾乎全部的性能。
CPU及南橋擴展圖
只要你不是多顯卡玩家一般不需要考慮總線夠不夠用的問題,如果實在要查,Intel處理器登陸ark.intel.com/zh-cn/,AMD產品直接登陸官網www.amd.com/zh-hans選擇型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