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不少網民討論,長時間佩戴N95或者KN95口罩,可能會影響心肺功能。這樣的說法正確嗎?長沙疾控日前發布了健康提醒。為什么會這么說?今日,湖南省胸科醫院綜合門診部副主任、主任醫師李升爐進行解釋分析。
“為了有效防止病毒和細菌的傳播,佩戴口罩依然是我們的必選項。”李升爐提醒,很多人還不太清楚如何選擇正確的口罩,口罩是預防呼吸道傳染病的重要防線,選對、戴對口罩可以降低新冠病毒感染風險,能起預防感染的作用。
長時間佩戴N95口罩,可能影響心肺功能
有研究數據表明:在與陽性感染者接觸時,雙方不戴口罩的感染幾率達到90%;未感染者佩戴口罩時的感染幾率達到30%;感染者佩戴口罩時的感染幾率達到10%;雙方均佩戴口罩的感染幾率降至1.5%;當雙方均佩戴口罩且保持2米以上距離的感染率幾乎為0。
對于市民而言,如果沒有特殊的職業需求,在一般的生活、工作場景下,醫用外科口罩就能夠起到較好的防護作用。
在挑選口罩時,許多人都認準了N95口罩,認為這種效果最好,真的是這樣么?李升爐表示,大家通常所說的N95口罩,分為醫用型N95和普通型N95,對于普通人而言兩種N95都可以選擇,其中,醫用型N95口罩屬于醫用防護口罩范疇,主要是防止噴濺物滲透,對于普通人而言意義不大。
另外,所謂N95或KN95,是指口罩的防護級別標準,N95是美標,KN95是國標,標準基本一致。如果需要去醫院等高風險場所,首選佩戴N95或者KN95口罩,而且首選佩戴頭套式而非掛耳式N95。
“雖然N95、KN95口罩的防護效果好于其他型醫用口罩,但這類口罩也是個雙刃劍,防護效果好的同時,其透氣性也就越差,長時間的佩戴可以加重呼吸的負擔,出現憋氣、胸悶的癥狀,進而嚴重者可以出現腦缺氧、頭暈的現象,還可能影響肺的功能。”李升爐強調,對于有嚴重的心血管基礎病的人及老人孩子這類人群,不建議長時間的佩戴N95這些醫用的防護口罩。
另外長時間的佩戴口罩可以導致皮膚受壓出現壓痕,嚴重者可以出現皮膚的破潰現象,佩戴四小時以后要注意摘取或者是更換。
注意!只有這五種編碼的口罩能防疫
判斷一個口罩是否具有防疫功能最關鍵的一點是看編碼。真正能達到防疫要求的只有這五種編碼:醫用防護口罩(GB19083-2010)、醫用外科口罩(YY0469-2011)、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YY/T 0969-2013)、日常防護型口罩(GB/T 32610-2016)、兒童口罩(GB/T 38880-2020)。
李升爐表示,沒有標注以上編碼的口罩都沒有達到防疫標準。同時,國家對民用口罩的染色印花相關質量也作了明確規定,要求口罩內外層色牢度不得低于三級,以防止染料脫落對人體臉部皮膚造成的不適。因此,看口罩的執行標準最為重要。如果不具備有效的防護功效,不應作為首選。
特殊時期,大眾可能會經過或前往人員密集場所,如醫院、商場、餐廳、圖書館、學校、養老院/福利院、藝術館/博物館、勞動密集型企業、宗教場所、車站、機場、旅游目的地等,專家建議佩戴 N95 或 KN95 口罩。
知識鏈接:
口罩怎么戴才規范?
湖南省胸科醫院院感科主任、副主任護師黃希表示,正確佩戴口罩是有效降低傳播風險、防止疫情擴散蔓延、保障身體健康最簡單有效的措施。
1.潔雙手。佩戴和摘除口罩時要洗手,摘除口罩時不用手直接接觸口罩外表面,通過摘取兩端線繩脫去口罩。
2.辨內外。分清口罩的正反面,保持深色面朝外。
3.嚴密合。金屬條一側在上,按壓使之緊貼鼻梁,使口罩與面部緊密貼合。
4.常更換。口罩弄濕或弄臟后應及時更換,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和醫用外科口罩均為一次性使用,使用時間以不超過4小時為宜;醫用防護口罩使用時間應遵循口罩說明書。
5.不亂丟。廢棄口罩應投到專用的口罩收集箱或收集點。醫院使用后的口罩按醫療廢物進行處置,其他場所使用后的口罩可先用酒精進行噴灑消毒,然后扔到有害垃圾桶中,由環衛工人進行單獨回收處理。
“科學佩戴口罩,既是保護自己也是保護他人。” 黃希強調,在佩戴好口罩的同時,要勤洗手、常通風、少聚集、一米線,時刻牢記做好個人防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