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約車
原標題:電商能發放優惠券,專車為何不能優惠補貼?
據《新快報》報道,近日,相關部門對多家網約車平臺企業開展了集中約談,要求各平臺企業“不得以排擠競爭對手為目的,以低于成本的價格提供運營服務,造成不公平競爭”,叫停優惠措施,引發坊間熱議。相關部門昨日回應稱,“限制補貼”是誤讀,這一說法只是倡議。
以反壟斷為由,倡議或禁止網約車平臺不得以“低價排擠競爭對手”是個不錯的理由,也是迄今為止,各地方約談網約車平臺諸多理由中,比較正當的一個。從各地專車公司的實踐來看,其定價模式大多參照出租車,與出租車定價相近的服務水平又要高于出租車,專車對出租車有明顯的超越。考慮到專車公司整體呈現虧損狀態,明顯是以低于成本的價格提供運營服務。
這種低于成本價格的競爭,對傳統出租車業造成了明顯的壓力。甚至可以說,企業最終都是為了賺錢,今天的專車公司虧損運營,補貼消費者,并非做慈善,而是希望未來可以壟斷市場,再憑借壟斷的地位來賺錢。到了那個時候,消費者因為沒有更多的選擇也只能任人宰割。
但是,禁止互聯網企業采用補貼方式進行競爭,有可能成功嗎?做個假設,現在不允許專車公司采用優惠活動,他們為了保持或爭取市場份額會直接調低服務價格,一樣可以達到低于成本價格經營的目的。由于成本構成的復雜性,監管機構也很難測算企業是否低于成本價格經營。
所以,禁止企業以“低于成本的價格提供運營服務”不僅困難,在互聯網時代也不再必要。在反壟斷發端地的美國,低于成本價格經營且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企業非常多,大多未受到反壟斷的審查,如亞馬遜作為全美最大的電商,自成立以來,一直是虧損的。
為什么互聯網公司要做虧本的買賣?自20世紀90年代的IT與互聯網浪潮以來,互聯網公司的經營模式呈現勝者全得的趨勢,少數的幾家互聯網公司壟斷了全部的市場份額,前兩名的市場份額占全部的70%、20%,辦公軟件、操作系統領域是這樣的,搜索門戶、社交網絡、電商平臺也是如此。
從結果倒推市場初期的競爭策略,占據最大的市場份額無疑是上策,這也就是互聯網公司燒錢策略的由來。電商更是如此,淘寶持續多年免費,燒錢燒了十年,才成為市場的領導者,而京東作為后起之秀,也是得益于燒錢補貼消費者,才做到了今天的份額。互聯網行業的壟斷經營是常態,也不會造成非常嚴重的后果。只要市場整體沒有準入限制,任何一家優秀的互聯網如果借壟斷地位攫取利潤,都會面臨新業態的顛覆。
具體到優惠券、促銷活動,已經成為互聯網行業市場營銷的常態,電商領域的優惠券、促銷活動最豐富的,幾乎天天都在打折,電商的興起對實體店就是低于成本價格經營的典型案例。如果廣州沒有禁止電商發放優惠券,那么交通部門也沒有必要為乘車者操這個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