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宗的精神要傳承。現在,碑刻得到更好的保護,我們太激動了!”近日,晉江陳埭鎮湖中村碩庵公小宗祠一通涉臺碑刻被列入晉江“四普”新發現文物,碩庵公族裔張先生為此興奮不已。這通碑刻,不僅揭開了一段跨越海峽的家族史,更是“晉臺一家親”的鮮活見證。
上個月,常年在外經商的張先生偶然看到有關晉江“四普”新發現文物的報道,“我們碩庵公小宗祠歷史悠久,出過張瑞圖大學士、張天福將軍等名人,是不是也可以列為文物保護起來?”隨即,張先生向晉江市文保中心提供線索。
作為鑒湖張氏后裔,張先生對家族史熟稔于心。“鑒湖張氏為泉南一大族氏,碩庵公為鑒湖張氏十五世祖。后裔中,二十世孫張瑞圖為明朝大學士、明代四大書法家之一;二十二世孫張天福任清代大總戎(用以稱呼總兵),成就‘文武一品’。清代還有前往臺灣的張士箱家族一門六舉人,冠甲全臺,傳為佳話。”張先生說,張士箱在臺灣的后裔如今已達2000多人,分布于臺北樹林區、埔姜侖、虎尾溪、三芝鄉、彰化鹿港等地。自1986年以來,其后人每年都組團回晉江湖中謁祖探親。
收到線索后,晉江市文保中心主任吳金鵬立即前往碩庵公小宗祠現場勘察。碩庵公小宗祠位于湖中村北片256號,坐北朝南,為五開間兩落傳統磚木石結構建筑。建筑布局為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張士箱之子張方高、張方升、張方遠、張方大四兄弟回鄉重修;現建筑為1989年、1997年碩庵公后裔重修。
勘察過程中,吳金鵬發現,在宗祠一側存有一通涉臺碑刻,寬102厘米、長238厘米,保存完好。碑文清晰記載著清康熙年間遷臺的墾殖大戶張士箱家族回報故土、建設小宗祠一事。清乾隆二十八年,張士箱的四個兒子共同出資修建小宗祠,并“拓東西室為堂”“東留空地七尺西留空地七尺為通巷,前為庭”等。長子張方高還回故里“親自監督”,直至完工“纖微鮮差”,碑文為證,字字懇切。
“晉江市博物館也收藏著一方張士箱的墓志。”吳金鵬說,張士箱家族世代瞻念祖居,一再回鄉修宗祠的精神令人感動。張士箱不忘故土,在家鄉出錢出力修族譜、修祠堂;他亦為腳下熱土不遺余力,領著子孫為修建臺南、彰化孔廟及兩地衙門捐資。
對碩庵公族裔而言,碑刻被保護的意義更重要的是精神傳承。“老祖宗用奮斗精神創下基業,用家國情懷聯結兩岸。我們要接好這根‘接力棒’。”張先生說,晉江人對祖先的敬仰刻在骨子里,無論身在何處,這份血脈親情與文化根脈永遠剪不斷。
據了解,“四普”工作開展以來,晉江市累計新發現文物205處,覆蓋水下沉船遺址等類別文物,已全部上傳至省級綜合管理系統,新發現文物數量位居全省縣域普查單元第一。下一步,晉江普查隊將持續推進新發現文物工作,力爭不漏一處新發現的有價值的文物線索,并做好相關整理工作,讓文物保護有資料可依。
(記者 楊靜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