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白領小莊遇上一件鬧心的事情:春節假期被父母逼著相親,意外遇到一個能“對上眼”的,正打算進一步交往時,親戚打探到消息稱:男方爸爸有“胃癌”,還說這是遺傳病,勸說不能嫁給他,免得將來負擔大;公司職員小李常常憂心忡忡:自己的媽媽和阿姨先后查出有乳腺癌,幸好都發現得早,做了手術,現在生活很正常,她常憂心遲早會得上這個病。
這類現象非常普遍,在腫瘤科門診或病房,經常碰到有人咨詢:腫瘤是“遺傳病”嗎?我有親戚生了腫瘤,我也會得嗎?諸如此類的問題。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大腫瘤科主任、廣東省中西醫結合學會腫瘤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林麗珠教授介紹道,遺傳因素在腫瘤的發生過程中確實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也并不是所有的腫瘤都會遺傳。更不是上一代患有腫瘤,下一代就會必然患腫瘤。
遺傳傾向≠遺傳病
雖然臨床上的癌癥有近200種,但從基因學和細胞學角度講,它們都可歸結為一種或幾種癌基因作用的結果。但并不是直接的腫瘤遺傳,只能說是一種遺傳傾向,更具易感性。
林麗珠教授解釋道,所謂“腫瘤遺傳的易感性”,是指在同一條件下,部分人群對于外界刺激更敏感,更容易發生腫瘤。當機體免疫功能低下時,不能及時把突變的細胞消滅在初級階段,導致腫瘤發生。
所以,關鍵正如古書所言的“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有家族腫瘤病史的人更要注意養生,擺正心態,加強體育鍛煉,注意飲食及生活習慣的改變。避開致癌的不良因素,提高防癌意識,降低腫瘤發病率。
癌癥80%
由不良生活方式引起
腫瘤學上有“生活方式癌”之說,林麗珠教授也指出:“腫瘤真正和遺傳相關或和職業相關的很少,80%都是由不良生活方式引起的。要想防治腫瘤,關鍵要改掉不良生活習慣。”
比如,以前日本人胃癌的發病率很高,腸癌的發病率很低,和美國人比,日本人胃癌的發病率是美國人的8倍;而腸癌呢?美國人是日本人的8倍。研究發現,當日本人移民到美國后,后代出生在美國,生活方式改變后,下一代得胃癌的比例明顯減少,得腸癌的比例卻明顯增多;到了孫子輩,胃癌和腸癌的發病率已經和美國人一樣了。“這個移民流行病學報告正告訴我們,不是日本人這個種族容易得胃癌,而是生活環境,特別是飲食起了重要作用。”林麗珠教授說。
再比如,改革開放30年間,廣州人生活改善了很多,進食肥膩的東西也比較多,以前少見的腸癌發生率明顯增加,幾乎翻了幾倍。素有“廣東癌”之稱的鼻咽癌,有人說和廣東人吃咸魚,說廣東話有關系,后來又發現湖南南部地區得此病的人也很多,原來他們喜歡在屋子里生火,又經常吃熏、烤的東西;鼻咽癌在東南亞、古巴等國家本病的發病率也較高,研究發現,EB病毒(人類皰疹病毒)感染是其發病因素之一。這些都是后天因素引起的癌癥。
小知識
“癌基因”如何造就癌癥
從基因學和細胞學角度分析,癌基因是在外界致癌因素(如飲食、環境等)刺激下,被激活而形成癌癥的。
林麗珠教授介紹道,每一個人都存在“致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在正常情況下,癌基因對人體沒有害處,致癌基因和抑癌基因處于平衡,人體組織細胞按照正常的成長凋亡程序,不會變成腫瘤細胞。
當正常細胞受到外界致癌因素的反復作用后,細胞內處于靜止狀態的癌基因就會被激活,基因結構產生突變,表達失去控制,從而破壞了正常細胞代謝的動態平衡,于是癌細胞就產生了。
癌細胞一旦在人體內形成,逃逸了免疫的調控作用,它會比正常細胞的裂變速度快8倍。隨著癌細胞的不斷分裂增殖,最終變成為臨床上所見的癌癥。
信息時報記者 徐姍 通訊員 張秋霞 陳壯忠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首個太空計算衛星星座成功入軌 中國星座點2025-05-15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