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不少人都有過眼皮跳的經歷。跳動多出現在上眼皮,有時也會在下眼皮,不為人的思維和意識所控制。眼皮跳分為生理性和心理性,前者一般很快就會過去,有時候也會持續幾天;而后者比較嚴重,呈進行性發展。民間常有人說:“左眼跳財,右眼跳災。”其實眼皮跳無關福禍,倒是有可能與面肌痙攣有關。
眼皮跳動醫學上稱為眼瞼震顫或眼瞼痙攣,是因植物神經紊亂、眼瞼眼輪匝肌的纖維部分受到影響而突然產生的反復顫動、痙攣現象。眼皮跳動分生理性和病理性兩種,前者占絕大多數,易在用眼過度或勞累、精神過度緊張、壓力過大、煙酒過度時出現,發作時間較短(通常數秒鐘)、跳動程度不嚴重。
病理性的眼皮跳動可由眼睛屈光不正(近視、遠視、散光等)、眼內異物、倒睫、結膜炎、角膜炎等導致,發作較頻繁、持續時間長、跳動幅度大,有人會連眉毛、額頭、嘴角甚至半邊臉都一起抽動。尤其面部肌肉痙攣后引起的眼皮跳動,99%是因支配眼皮肌肉運動的面部神經被顱內異常血管壓迫刺激,1%為顱內腫瘤、蛛網膜粘連刺激面神經所致,因此也被視為顱腦內疾病的征兆。病理性的眼皮跳動患者,應及時去醫院尋醫治療,以免貽誤。
面肌痙攣又名面肌抽搐,是指面神經所支配的面部肌肉發作性、反復性的不自主抽動。通常表現為眼皮跳動、嘴角抽動等。患者在性別上無明顯差異,在病癥發作中,發作部位多為單側即半邊臉,雙側發作的僅占0.5%。面肌痙攣發生于下眼瞼的部位,之后范圍逐漸擴大,并會波及口角、面部其他肌肉和頸闊肌。痙攣發作前多無先兆,發作時表現為肌肉快速頻繁地抽動,每次發作約數秒至數分鐘,在間歇期一切如常人。發作可由面部的自主運動、咀嚼或隨意的表情運動誘發,并可因情緒激動、緊張、勞累或閱讀時間過長等因素加重,休息或情緒穩定后可減輕。有些面肌痙攣是由頭面部的疾病所致,如面神經外傷、面神經炎引起的面癱在恢復期會出現面肌痙攣,橋小腦角和顱底蛛網膜炎累及面神經也會引起面肌痙攣。健康指南指出:面肌痙攣有辦法可治,如面神經顯微血管減壓術就可以讓90%的患者的痙攣得以控制,半數患者的痙攣可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