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份樓市迎來“小陽春”,各大城市住宅成交回暖,業績搶眼。根據中國指數研究院4月1日提供的報告顯示,3月份其監測的40個城市中,33個城市成交面積環比上漲,比例超過8成。其中,杭州主城區環比漲幅最大,達230.44%,天津漲幅超100%,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的上漲幅度也相當可觀。與此同時,三月份不少龍頭房企的銷售業績也實現了銷售金額環比的成倍增長。
有媒體認為,“69家上市房企負債超過8000億元,樓市進入去庫存時代”。
負債壓力是不是導引地產市場步入去“庫存時代”?目前爭議不斷,起碼房價沒有大起大落,樓市似乎也沒有到冰火交加的地步,甚至還如春日野草有倔強泛綠的生命景象。難怪輿論依然質問:“為何還有開發商"死扛"不降價?”
雖然樓市成交量抬頭,如北京三環外等部分城市房價出現不同程度的下滑,但是,當前房價整體跌幅不大。中國指數研究院4月報告也顯示,全國百城住宅均價為8741元/平方米,環比2月微跌0.30%,環比下跌城市數是66個,而深圳、重慶(主城區)、廣州等34個城市卻環比微幅上漲。
由于中央政府堅持強力的房地產調控政策,自去年10月以來,一波全國性的量跌價滯的樓市調控階段性成果出現了,但三月份成交回暖、業績倍增,會不會讓房地產商頓悟“風物長宜放眼量”意味,而不用“開倉”降價去庫存呢?
有如此擔憂緣由大體出于如下因素:首先,不少開發商認為“限購、限貸、限價”樓市調控“核心靈魂”已極限臨界點邊緣,能夠再出臺的行政手段空間,包括貨幣、財政政策運用也近極限效應,于是他們有了“最壞的境地不過如此”的念頭。
其次,城鎮化進程加快和消費結構升級是相當長時間住房需求旺盛的內動力,許多開發商依然留戀過去“限-降-穩-升”的市場變化局面。
再者,負債重壓之下,房地產企業運營理應現金至上,現金流比利潤率更為重要,但樓市出現“小陽春”景象驅散了市場“寒氣”,讓開發商憧憬倍增,死扛不降價有了信心基礎。
房子是要來住的,這是房地產的最基本屬性,投資屬性的房子絕不能成為市場主體。實施保障房建設舉措,包括樓市調控政策都是為了凸顯地產的居住主體屬性。這個理念應該成為房地產行業發展的長期趨勢。在政策和市場環境形成的強壓態勢下,房地產業者的思想意識要有轉變,行業獲取暴利的情況是不可長久和持續的,房價應該建立在合理利潤的基礎上的,否則,政策手段和市場運作環境是不會改變和放松的。
在房價沒有“合理回歸”之前,把“不會再出臺新的政策”理解為樓市調控的政策天花板恐怕是一廂情愿。
溫家寶總理近日在考察調研時一再強調,要堅定不移地繼續實施房地產市場調控政策。這也再次申明整個樓市政策的基調是不可輕易變逆了。企業發展講究一個“勢”字,順勢興,逆勢折,中國房地產業要呈現一種可持續發展的健康狀態,關鍵還在行業自身的理性。一句話,房地產行業要賺的是合理利潤,以往的暴利游戲規則必須發生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