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降息、貸款利率打折等央行信息的發布,一些城市再現排隊買房。南京某樓盤出現連夜排隊的選房景況;深圳也出現了久違的千人排隊購房場面。
樓市真的要回暖嗎?房價真的會再漲起來嗎?一系列疑問在房地產市場上彌漫著。降息、貸款利率打折未必是一些城市此輪樓市反彈的關鍵,央行降息之前,深圳、南京等地的樓市已經開始泛熱,所以,降息只是加速了購房者的決策時間。顯然,所謂樓市成交回暖,其背后還有其他原因。
住建部日前強調,當前各地要繼續堅定不移地抓好房地產市場調控各項政策措施的貫徹落實。6月14日,中國人民銀行新聞發言人表示:中央銀行和監管部門對個人住房貸款一直實施有效的政策引導和審慎性監管,個別媒體稱“央行特急文件規定首套放貸利率最低可七折”,有意曲解央行政策意圖,有市場炒作之嫌。也就是說,政策層面并沒有根本性放寬的意圖。
正如央行所表示的,“有市場炒作之嫌”。一方面,自去年下半年以來,全國有近40個城市出臺了不同角度的樓市微調政策,這既表明一些地方政府迫于財政壓力蠢蠢欲動的傾向,也向市場釋放了一種信號,為開發商所利用;另一方面,經過一輪調控,價格調整與觀望、成交已進入僵持階段,膠著與僵持讓開發商不得不尋求突圍,以低價和小戶型換取成交量、刺激市場熱度。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此輪成交量反彈即便不是一種合謀,也會是一個“陰謀”。
其實,此輪房地產調控尚未在根本上讓房價合理回歸,也沒有逼迫地方政府在財政依賴與政策支持上轉型,更沒有為房價調控政策轉型騰出時間與空間,房地產市場只不過暫時表現得有點低調。這種情況下,讓“千人排隊買房”的信息攪動市場,顯然不是好現象。
房地產市場從來都是個信心市場,投機和投資信心與開發商入市信心碰到一起,房價就會堅挺;相反,購買信心不足,開發商就只能降價。市場信心顯然來源于市場信息與政策信息。所以,在降息、貸款利率打折、穩增長等政策信息的另一面,需要有其他信息予以對沖,譬如調查和公開商品房空置率、開發商的新房庫存與“存銷比”;推行房產稅的進度與力度,從而使消費信心基于政策判斷趨向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