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都閩南網訊 保障房建設倡導混合型住宅居住格局,新建普通商品房小區應當配建一定比例的保障性住房,鼓勵保障性住房小區配建一定比例的普通商品房。日前,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組織編制了《福建省保障性住房“和諧人居”建設導則(試行)》(下簡稱《導則》),提倡建設具有“格局開放、設計精細、設施共享、環境友好、管理互助”的新型保障房居住環境。據了解,這也是全國首份保障房“和諧人居”建設導則。
小區選址應考慮 低收入居民就業方便
根據《導則》,保障房建設應注重格局開放性,倡導混合型住宅居住格局,新建普通商品房小區應當配建一定比例的保障性住房,鼓勵保障性住房小區配建一定比例的普通商品房。引導不同階層人群在同一小區混合居住,讓所有居住者特別是低收入人群增添歸屬感和幸福感。
小區選址應符合城鎮規劃等要求,充分考慮低收入居民就業和生活的方便,優先選擇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套較完善以及交通便捷的區位,確保居民生活、出行方便。已選址城市較偏遠地帶的小區,要完善公共交通等生活配套設施。
小區隔墻宜采用通透式圍欄或綠籬等圍合形式,不宜設置封閉式實體圍墻,實現小區內外綠地景觀銜接共享。小區入口處宜設計成傳統的步行街、社區廣場或中心庭園,以提高小區開放度,擴大公共交往空間。
公共配套 注重非贏利性
小區配套足,但是運動、娛樂等設施很多都要付費,這是目前很多小區的問題。《導則》提出,保障房小區要“設施共享”,即按照非贏利、開放式、大眾化的原則,建設完善小區公益性、共享性設施,滿足居住者對公共配套設施的基本需求。
小區幼兒園、小學等教育設施應獨立設置,滿足小區兒童就近入學的需求。要充分考慮殘疾兒童“隨班就讀”的需求,促進殘疾學生和正常學生的融合。小區內應合理配建籃球、羽毛球、乒乓球等大眾化、開放式的室內外文體活動場所,以及適合老年人和兒童室外活動的場所及設施。小區郵局、銀行網點、超市、理發、餐飲服務等商業功能配套基本齊全。宿舍類公共租賃住房宜配建集中洗衣房、公共食堂等。
此外,充分發揮設施集聚效應,小區商業用房、物業用房、社區(服務)中心等配套設施,宜臨近小區出入口或社區中心點相對集中設置,形成商業街或港灣式商業場所。小區停車位設置宜結合綠化設置機動車、非機動車庫(棚),存放數量應針對居住對象統籌考慮。
小區內就業崗位 優先照顧困難群體
在此次《導則》中,其提倡的“管理互助”比較受人關注。“管理互助”,是指在政府提供公共服務,市場提供商業服務的基礎上,鼓勵居民開展志愿互助服務及鄰里關愛互補服務。
根據《導則》,鼓勵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活動,及時發布小區內外勞務、家政用工需求等服務信息,提供居民就近就業信息和機會。照顧困難群體優先在小區就業,參與秩序維護、清潔衛生、綠化養護、家政服務等工作,增強小區居民鄰里關愛意識。小區內配建經營的零售商業店鋪、便利店等,要優先考慮安排小區生活困難居民就業。
鼓勵小區建立各類互助管理組織和弱勢群體幫扶機構等,完善小區互助自治功能。設置小區社務公開欄、宣傳櫥窗、綜合信息平臺等,反映居民訴求,引導居民廣泛參與小區事務管理,實現小區管理服務共建共享。
交通提倡公交優先 以大運量為主
小區交通資源配套提倡公交優先,出行方式應以大運量公共交通為主,并與非機動車道等慢行交通互補,提高出行效率。小區宜有通往公共交通站點、鄰近小區或主要公共設施的便捷安全的慢行線路,并宜與城市慢行系統有效連接。
樓棟之間不宜采用實體圍墻分割,宜利用走廊、庭院、廣場、道路及建筑入口、架空層、平臺等設置公共交往空間,便于小區居民自然交往。單體建筑樓層宜設計廊道及采取底層架空形式,樓棟建筑之間宜設計連廊等設施;鼓勵在小區設置兩層式連廊,將住宅與生活服務設施、公共交通及周邊設施進行無縫對接,發揮廊空間、架空間的交通和交往功能,提供居民休閑場地,增加居民交往機會,方便老人、小孩室外活動休憩。
小區內公共服務設施,設計應兼顧耐久性、安全性、適用性和舒適性,控制建造成本和維護成本。重視無障礙設施設計,鼓勵小區設計適合殘疾人、老年人居住的無障礙住房,方便特殊群體的居住及出行需求。推廣綠色建材,倡導綠色施工,推行綠色裝修,推廣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包括太陽能熱水系統和太陽能庭院路燈應用等。
地面停車區域 宜建綠陰停車場
《導則》提出,應注重保障房小區綠化及人文景觀、慢行系統、休憩場所、環保設施等建設,設置便捷的慢行系統,包括步行和自行車道,宜通過樓棟間小路、組團間道路及小區間道路的設計,構建連續的小區慢行道路系統,結合住宅樓的入口、廊道等,與主要公共活動場地相連。適當設置老年人休憩、兒童嬉戲、中年人晨練等休憩設施與場所。
結合建筑形態、環境景觀和使用功能,建設完整的小區綠化系統。提倡小區內配置垂直綠化、屋頂綠化等立體綠化。地面停車區域宜建設綠陰停車場。充分利用小區內的邊角地設置綠地,控制綠地內的硬質鋪裝面積。
小區入口處應統一設置社區導示牌、公共信息發布欄等,主要標志標牌應美觀、醒目,與環境相協調。小區排水系統實行雨污分流,污水集中收集處理。垃圾分類收集點、中轉站及公廁的選址要考慮方便整個小區居民使用,提倡在沿街商鋪、公共綠地、商業街區及公交場站等人流量較大區域,設置附屬式公廁,并設置明顯的指引標牌。(本網記者 楊永敏)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首個太空計算衛星星座成功入軌 中國星座點2025-05-15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