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高等教育發展的“雄心壯志”
“對標硅谷,深圳最大的短板在源頭創新,缺乏斯坦福大學這樣的一流大學。”深圳市教育局局長張基宏介紹說,作為全國經濟中心城市,高校數量少、辦學層次低、在校學生規模偏小、缺乏高水平大學、創新人才培養不足是深圳高等教育發展的短板。近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深圳市委、市政府認為,深圳進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期,城市和產業發展對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依賴越來越強。未來城市的競爭主要體現在人力資源的競爭,深圳再單靠外來人才的引入已經不能適應建設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的需要,必須盡快構建起結構合理的高等教育發展體系。
對于高等教育底子較薄的深圳,該如何實現“彎道超車”呢?深圳的選擇是強化頂層設計,加快集聚國內外優質資源,通過自主辦學和合作辦學并舉,擴大規模與提升質量并重,努力構建國際化、開放式、創新型高等教育體系。
“在此前成功創辦深圳大學、興辦高職院校和引進國內名校在深圳建設研究生院的基礎上,近10年來,我市在推進高等教育時堅持高起點、高水平,力爭辦一所優一所。”深圳市教育局副局長許建領介紹說,特別是2012年以來,在國家和廣東省的大力支持下,深圳市委、市政府以更大手筆加快推進高校建設。
短短幾年時間,深圳高校如雨后春筍般在特區破土而出!南科大、港中大(深圳)已培養出畢業生,中大·深圳、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哈工大(深圳)獲教育部批準正式設立招生;借鑒德國、瑞士等世界高水平應用技術大學經驗,高標準、高起點籌建深圳技術大學;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等國內名校簽署合作文件,共建深圳校區。同時,當地加快推進清華—伯克利深圳學院、深圳墨爾本生命健康工程學院等特色學院建設。
“對于深圳高等教育的發展,市委、市政府下了很大決心。”在深圳市教科院院長葉文梓看來,近年來深圳高等教育發展走過的是快速發展之路,同時另外一個顯著特點是注重系統性,著力構建起研究型、應用型和職業技能型三大類型高校。像清華—伯克利深圳學院、深圳墨爾本生命健康工程學院就屬于“專業化、開放式、小而精”的特色學院。它們起點高,對標深圳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重點領域。
短時間內建設和設立多所高校,離不開土地和經費的保障。為了實現高校落地,深圳在原有大學城的基礎之上,在龍崗區建立了國際大學園,為國際合作辦學提供土地支撐,確保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港中大(深圳)、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等高校,以及配套建設的科研共享中心落地。在政策支持、優化發展環境,重視績效評估的基礎上,深圳注重為學校發展提供長期、穩定和足額的資金支持。
更為重要的是,2016年10月,深圳市委、市政府出臺《關于加快高等教育發展的若干意見》,決定著力構建支撐高等教育發展的完整政策體系,深化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從提升質量、推進國際化、增強支撐能力、深化綜合改革、強化組織保障等方面推出系列政策措施助力高等教育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