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求職者為騙子當起管理者
記者接觸的大部分人都認為自己被騙了,不過,對于是走是留,每個人的答案都不一樣。
李泉是想留下來的典型代表。作為從求職者中挑選的“管理者”,他嚴格按照要求,讓大家少互相交流、宿舍成員之間不準添加微信、出去拍戲少和別人說話,甚至,每個人出院子都要向他說明理由。
記者曾以“出門買東西”為由私自走出院子,但10多分鐘后,李泉就在村里尋找,并打電話叫記者“回家”,理由是怕臨時有拍戲任務。
曾在北京房山區一處小院待過的蔣雨說,他們那里管理更嚴,出門會有人一直跟著,理由是為了安全考慮,怕求職者找不到回來的路。
在這個影視基地邊上,沒能實現影視夢的李泉的夢想是,自己有一天也能像“劉導”那樣,不用再做群眾演員,只要負責簽單,和劇組工作人員核對群眾演員數量、酬勞。這些錢的數額、付款方式、分配方案,李泉至今沒有了解的資格。
影視基地門口的小賣部員工告訴記者,她見過不少通過北京影視公司安排到這里的求職者。“很多人來看一眼就走了,知道被騙了”。
她記得,曾有一名女海歸碩士,交了一萬多元應聘劇組翻譯,到這里一看情況就泣不成聲。她讓女碩士住在了自己家,第二天,女碩士就離開了。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有這種說走就走的勇氣。勉強留下拍戲的陳偉想看到轉機。他沒上過大學。今年21歲的他做過木工,送過外賣,當過服務員,因覺得老家收入太低,想來京闖蕩。他本想努力干半年,過年能給家人買新衣服、好年貨,并把見到的“世面”分享給弟弟,但如今,搭進去七八千元的陳偉覺得,過年的日子越來越近,而美麗的設想越來越遠。
一名被安排在臨沂的求職者說,曾有警察接警到了小院里,要求在場的求職者分別說明被收了多少錢。當場,小院管理員把錢退回了一部分。“警察對我說,有人向我們報案,這里是騙人的,你走吧”。
然而,他還沒走,被警察帶走的管理者就被放回來了。原來,有個男孩應聘副導演,買了8條中華煙托他“走關系”,結果男孩最終還是被派去當群眾演員,因此舉報了他。管理員退了煙錢,就恢復了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