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行是不是真的那么重要? 關于感統失調
不少家長聽說過一個詞叫做“感統失調”。百度百科上對這個詞的定義如下:
感統全稱感覺統合失調,感覺統合是大腦的功能,感覺統合失調即為大腦功能失調的一種,也可稱為學習能力障礙。1972年,美國南加州大學臨床心理學專家愛爾絲博士(Ayresa.J)創導了感覺統合(Sensory Integrafion Theory)——即“感統”理論。
“感統”是指將人體器官各部分感覺信息輸入組合起來,經大腦統合作用,完成對身體外的知覺做出反應。只有經過感覺統合,神經系統的不同部分才能協調整體作用使個體與環境順利接觸;沒有感覺統合,大腦和身體就不能協調發展。
“感統失調”并不是疾病,說白了,就是人體五感要和大腦協同運作,但有“感統失調”的孩子,身體和大腦的配合差。在“感統失調”這個理論提出之前,許多有這方面表現的孩子是被診斷為智力障礙的。
搜索一下感統失調的表現,會發現從運動和學習能力滯后、膽小、多動、分離焦慮、脾氣暴躁,到惡作劇,邏輯思維差、方向感缺失等方方面面都有包括。造成的原因也多種多樣,從胎位不正、剖腹產這些迫不得已的選擇,到對孩子過度保護、孕期過量飲酒、濃茶、咖啡等細枝末節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