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配變成了“新六樣”
開學沒幾天,葉燁就在宿舍里聽見一陣陣“嗡嗡”的響聲。原來是室友專程從家里帶了一臺榨汁機。“外面賣的果汁太貴,她就每天在宿舍榨橙汁喝。”葉燁本人的裝備則比較“中國風”——茶具和茶葉,學書法專業(yè)的她,覺得“左手毛筆、右手茶壺”更符合自己的氣質(zhì)。
與生活用品類似,00后的學習和休閑設備也在與時俱進。“我們宿舍基本人手一臺電紙書。”中山大學嶺南學院大一的歐陽鈺霓告訴記者。喜歡攝影的鄧怡逸,專門帶了相機來學校。她還發(fā)現(xiàn)周圍戴藍牙耳機的同學比戴有線耳機的同學要多一些。
開學季,有網(wǎng)友總結了不同年代學生入學的“三件套”——70后大學生的是被子、臉盆、搪瓷缸;80后大學生的是隨身聽、臺式電腦、熱水器;90后大學生的是筆記本電腦、智能手機、單反相機。
如今,手機、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數(shù)碼相機、智能手表、藍牙耳機這6件套,被稱為00后大學生的“新六樣”。
王鳳儀向記者介紹,她們當年入學的“標配”還是筆記本電腦,而現(xiàn)在對于新聞傳播類專業(yè)和愛好攝影的新生來說,帶著幾千元,甚至上萬元不等的無人機來上學的情況也不少見。
微評:今年是恢復高考41周年,也是改革開放40周年。40年的滄桑巨變體現(xiàn)在高校新生身上極具時代感。上世紀70年代新生報到的“三大件”,早已不見了蹤影,取而代之的是花樣繁多的高科技產(chǎn)品。
從00后配備的物品中,能讀出他們別樣的生活方式。智能手機等通信設備折射出他們在信息社會與時代保持同步的愿望;藍牙耳機、平衡車等新潮設備則彰顯了他們對于高品質(zhì)生活的追求。
在感慨技術進步、居民消費水平提升的同時,我們也應將目光投向那些家庭經(jīng)濟較為困難的學生。雖然攜帶昂貴裝備的新生越來越多,但依然有一些學生連裝備“標配”筆記本電腦的目標都難以實現(xiàn)。怎樣謹防因“硬件”劣勢擴大學生群體之間的“知識鴻溝”,是冷靜下來后應該思考的問題。
軍訓新增了“才藝秀”
開始軍訓的第7天,訓練間隙,沈陽農(nóng)業(yè)大學的李宇寧所在的方陣一陣起哄,緊接著一個女生被推舉出來,在方陣前跳起力道十足的現(xiàn)代舞,引得臨近方陣中的同學連聲驚嘆、拍手叫好。
這是軍訓場上休息時間常見的畫面,除了本方陣的自娛自樂,李宇寧所在的方陣還和附近方陣“斗歌”“斗舞”,這個方陣的幾位同學到那個方陣前跳上一段《小蘋果》,那個方陣來唱上一首《強軍戰(zhàn)歌》。
在嚴肅緊張的軍訓中,作為大一新生的李宇寧很喜歡這種短暫的休閑時間。“剛開學同學們都不熟悉,這樣的互動能拉近大家之間的距離,盡快熟悉起來,趁機多交一些朋友,也能看到同學們身上那些平時看不到的特長和優(yōu)點。”
遼寧科技大學大二學生李琦琦眼里的軍訓間隙才藝表演有著另一層意義。“軍訓期間,很多社團都在為之后的百團大戰(zhàn)忙開了,有一些動漫社、舞蹈社、音樂社團都會趁著方隊休息時去表演,也會尋找一些有特長的新生。”學生會也會借此機會發(fā)掘人才,為即將到來的迎新晚會、各式各樣的校園比賽物色新人。
微評:提及軍訓,“過來人”腦中總是會冒出驕陽酷暑、度日如年、掩蓋個性等關鍵詞。然而,00后大軍的到來卻為傳統(tǒng)的軍訓注入了“一股清流”。比如,內(nèi)蒙古藝術學院大一新生軍訓,舞蹈學院學生休息間隙在動感的音樂中起舞、長安大學軍訓匯演700名學生齊跳網(wǎng)絡流行舞蹈《卡路里》……高校新生軍訓場正在成為學生才藝秀場。
以往,軍訓中學生只是單純的受訓者。現(xiàn)在,軍訓場成了大學新生彰顯自我的第一個舞臺,越來越多的學生成為主動展示者。
這個大學生自己建起的新“秀場”,一方面,可以通過勞逸結合的方式,緩解學生訓練疲勞,提升訓練效果。另一方面,讓年輕人在新環(huán)境下展示自己的同時,有助于消除新生之間的距離感,推動新生盡快融入大學新家庭。軍訓才藝秀,這個可以有。(應受訪者要求,文中李琦琦、葉燁為化名)(南京大學 孔德淇 廣西大學 王鈺淇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見習記者 畢若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