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房里的地標”,當地百姓如此稱呼黑龍江省雞東縣前衛學校的教學樓。
前衛學校是一所九年一貫制學校,始建于1976年,1999年由3所學校合并而成,2013年變更為平陽小學的一個教學點。
學校距縣城35公里,四面環山,在這里,38名教師承擔著山里8個自然村孩子的教育任務。
“對這里舍不得,撇不下”
“這里就是28名住校教師的家。”前衛學校副校長黃玉鳳指著教職工宿舍的二層小樓說。走進樓門可以看到,每個“家”面積大約20平方米,共有12個房間。
“明年我倆就都退休了,想想真是有些舍不得呢。”四年級班主任王國華告訴記者,一樓中間的房間是她和同事趙淑艷的“家”,倆人一起住了3年,彼此開玩笑互稱“老伴兒”。
“跟以前比起來,現在的條件真是好太多了。”王國華說,從教35年,她先后經歷了4所學校的撤并。
“那時沒有條件住校,從教學點到村小,每天都要步行30多里山路。”王國華說,那時候無論冬夏去上課,早上4點必須從家出發,雨雪天怕遲到,她就抄近路、走亂墳崗子。冬天天黑得早,山風呼嘯,走著走著就會害怕,她就跌跌撞撞地跑,身上經常摔得青一塊紫一塊的。
王國華的“老伴兒”趙淑艷教齡36年,“這里很多孩子的父母都是我的學生,感情很深”。
“孩子和家長的質樸、領導的關愛照顧、同事間相依相伴的感情,這些都是我們堅守在這里的理由,舍不得,撇不下。”趙淑艷說得很動情。
“我算是教育戰線的老兵了,明年就要退休。”前衛學校副校長許家坤有著40年教齡,每天騎自行車往返12.4公里,語文、數學、物理、化學這些科目都教過。
從青春年少到兩鬢斑白,前衛學校的教師們一年又一年堅守在山區,改變著一茬又一茬山里娃的命運。
特崗教師和“背奶包”的故事
1987年出生的叢瑩瑩24歲那年考取了特崗教師,來到前衛學校。
“那時學校是敞開式的,沒有圍墻、沒有宿舍,我們6名老師一起租住在校外的民房,做飯用的是燒柴的灶,經常冒煙,熏得灰頭土臉的。”2011年剛來學校時候的情景讓叢瑩瑩至今記憶猶新。
“前衛鄉常年刮著七八級大風,氣溫也低。”去年轉正的特崗教師劉忠會說,“雖說這幾年也有很多次調離的機會,但越來越不想離開了。”
“因為家遠,我只能住校,周末回去一次。現在兒子留給奶奶照看,也變成了‘留守兒童’。”劉忠會的笑容中閃過一絲苦澀。
面對那些渴望知識的孩子,劉忠會、叢瑩瑩這些年輕的特崗教師留下的決心愈發堅定。
把抽出的母乳放在保鮮袋里、再放上冰袋保鮮。在叢瑩瑩的辦公室里,她給記者講述了“背奶包”的故事。
“下學期開學我就要把這個‘背奶包’傳給其他同事了。”叢瑩瑩說,這個玫紅色的“背奶包”是2015年休完產假上班的同事王俊麗買的,因為學校離家遠,中午來不及給哺乳期的孩子送奶,王俊麗就網購了一個“背奶包”,此后,這個“背奶包”就在前衛學校年輕的哺乳期女教師之間傳了下來。
“從繁華的城市來到這所山區學校,剛開始的確有些不習慣,但大家彼此關心、抱團上進的精神讓我很感動,我喜歡這樣的工作氛圍,更想扎根在這里,盡自己的力量改變山里孩子的命運。”今年25歲的要泰行是前衛學校年齡最小的教師,這個陽光、帥氣的小伙子任教不到一年,已成了學生眼里的“大哥哥”。
2009年以來,共有16名特崗教師考入前衛學校,把全校教師的平均年齡從48歲拉低到了43歲。“這些年輕的特崗教師像一股活水,讓學校變得更有朝氣、更有奔頭。”前衛學校校長趙軍說。
“小學校也要辦出高質量”
“小學校也要辦出高質量。”趙軍說,1972年從師范學校畢業以后,他就扎根鄉村教育,如今已有46年教齡。
“我對學校的感情不是用語言能表述的。”趙軍說,從教這么多年,除了地理課以外,初中所有的科目他都教過,最多的時候同時教7科。
“學校條件差,趙校長就感情留人,很多事情都先跟大家商量,在我們眼里他更像一個大家庭的兄長,為了這個家四處奔走、操心出力。”黃玉鳳說。
教師們經常走村串巷,一邊家訪,一邊宣傳學校,還把家長請到學校觀摩小班化互動教學、盟區活動、興趣班,這些付出贏得了鄉親們的信任。2013年,學校只有56名學生,現在則有90名,2013年52人參加中考,13人考入重點高中。
“學校發放貧困寄宿生生活補助費,中學生每人每年1250元,小學生每人每年1000元。”一名學生家長說,學校對貧困生的關愛幫助了很多家庭。黃玉鳳介紹,學校還經常開展給留守兒童家長打電話、幫助留守兒童做家務、實現留守兒童的小愿望等活動,溫暖了留守兒童的心,也增強了學校的凝聚力。
“以前學校的條件非常艱苦,很多老師每天要走幾十里的山路,雨里雪里地往返奔波,大多數人留下了嚴重的腿疾。”說起這些往事,趙軍有些哽咽。
堅守在鄉村教育最苦、最難的一線,前衛學校的教師們甘守清貧、奉獻著師愛,像紅燭,像青松,像豐碑……(本報記者 曹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