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學生上課時成低頭一族
老師很是動了一番心思
這是徐象國老師第三次以“百萬立方”的形式上這門《能源與環境系統工程概論》課,和以往一樣,這樣的上課形式獲得了同學們一致好評。
徐老師說,這是一門概論課,光講課本上的各種能源概念,既枯燥又無趣,這些知識網絡上都能查到,很難阻止同學們在上課時成為低頭一族,“在上課之前,大多數同學可能連家里每年用多少電都不知道,沒有能源消耗的基本概念。”徐老師嘗試學科融合,對課程進行了重新設計,并與浙江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的副教授高寧合作,將兩所大學兩個專業的班級打通一起上課,一起討論,一起來完成“百萬立方”設計。
在課程的后半期,多數課堂時間都是用來討論的。兩所學校不同專業的學生聚在一起,很有新鮮感,往往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浙大2015級能源學院的高如啟和他的團隊,設計的“百萬立方”引入了“元空間”的概念,整個空間由一個個類似DNA分子鏈的雙螺旋模型構成,可以自由配對。比如你躺在10樓的床上,想去5樓的健身房,就可以通過螺旋旋轉,將自己的房間“移”到健身房隔壁去。
在“百萬立方”設計中,除了要考慮能源供需平衡外,100人的社會采取何種制度也是關鍵。畢竟,這個社會想要正常運轉,就會涉及到分工合作,就必然需要建立管理制度。徐象國說,這是整個課程中很有趣的部分,以后會嘗試與社會學方面的老師合作。
“設計這樣一種上課模式,除了讓同學們切身地體會和了解不同的能源,還能讓他們在課程中發掘自己的興趣。”徐老師說,他的目的不是要同學們真的設計一個“有用”的空間,而是讓他們通過實踐,找到自己以后想要研究的方向。 (記者 王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