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三候
我國古代將小雪分為三候:一候虹藏不見;二候天氣上升;三候閉塞而成冬。
一候“虹藏不見”。古人認為天虹出現是因為天地間陰陽之氣交泰之故,而此時陰氣旺盛陽氣隱伏,天地不交,所以“虹藏不見”;
二候“天氣上升”。天空中的陽氣上升,地中的陰氣下降,陰陽不交,萬物失去生機;
三候“閉塞而成冬”。由于天氣的寒冷,萬物的氣息飄移和游離幾乎停止。
小雪美食
糍粑
在南方某些地方,有農歷十月吃糍粑的習俗。糍粑是用糯米蒸熟搗爛后所制成的一種食品,是中國南方一些地區流行的美食。古時,糍粑是南方地區傳統的節日祭品,最早是農民用來祭牛神的供品。有俗語“十月朝,糍粑祿祿燒”,就是指的祭祀事件。
有的地方將糍粑制作成圓形,有大有小,象征著豐收、喜慶和團圓。有的地方又稱為年糕,這一名稱也是寓意吉祥如意,人們常說:“年糕,年糕,年豐壽高。”
刨湯
小雪前后,土家族群眾又開始了一年一度的“殺年豬,迎新年”民俗活動,給寒冷的冬天增添了熱烈的氣氛。吃“刨湯”,是土家族的風俗習慣。用熱氣尚存的上等新鮮豬肉,精心烹飪而成的美食稱為“刨湯”,很適合冬季養生食用。
殺年豬開宰年豬的嚎叫聲一出,客人們立刻放下自家的農活,陸陸續續趕來。屠夫剛把年豬剝凈“凈邊”往案板上一擱,砍下一塊肥碩的刀頭好肉做“刨湯肉”。轉眼功夫,排骨蘿卜、回鍋肉、腸肝肚肺、豬血旺,油亮香濃的“刨湯肉”菜肴擺滿了桌面,清香四溢。
臘味
民間有“冬臘風腌,蓄以御冬”的習俗。小雪后氣溫急劇下降,天氣變得干燥,是加工臘肉的好時候。小雪節氣后,一些農家開始動手做香腸、臘肉,把多余的肉類用傳統方法儲備起來,等到春節時正好享受美食。很多地方都有冬季吃臘肉的習俗,尤其是南方城市,更是對臘味情有獨鐘。
廣州人最喜歡用臘味來做臘味蘿卜糕、臘味煮香芋,還有臘腸炒蜜豆。在秋冬寒冷的天氣里,打開盛滿臘肉、臘腸的煲仔飯,飯香與肉香交融在一起,撲面而來。溫暖香糯的煲仔飯可謂是最適合冬天的美味。
腌菜
小雪腌菜的習俗由來已久。由于小雪節氣前后容易出現霜降天氣,被霜打過的菜容易軟化,加上這個時段的溫度偏低,比較適合腌制咸菜,因此人們通常都會選擇在這個時段腌菜,以備在冬天新鮮蔬菜減少時享用。
樓道里擺放著碩大的腌菜缸,屋檐下晾著一串串干菜……這些都曾是人們記憶中溫暖的小雪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