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四年須完成至少10個“馬拉松”健身跑、蔬菜種得好不好將關系到期末學分、減脂課兩項指數下降一定比例可拿學分……一些大學考試新花樣近日走紅網絡。這些讓人眼前一亮的新花樣是咋規定的?學生們如何“接招”?如何評價這些新課程?“中國網事”記者進行采訪調查。
“種菜”“減脂”……想拿學分并不容易
讀大學要完成10個“馬拉松”?來自合肥學院的這則消息引發關注。根據今年8月起實施的《合肥學院學生體育成績考核評定辦法》,在校學生須累計完成至少10個“馬拉松”(約420千米)健身跑,即在校學習期間平均每周跑步2次,每次2-3千米。
如何精準測試?如何防止代跑?合肥學院公共體育教學部主任許大慶說,學生下載“步道路跑”APP,點擊開始“樂跑”后,屏幕上的地圖中會隨機出現兩個打卡點,學生按照配速要求,在跑步過程中經過這兩個打卡點即可,從而防止一人拿多部手機代跑。
“在之前的800米、1500米的大學生健康體質測試中,發現每組學生中有三分之一不及格,身體素質較差。”許大慶表示,為了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培養鍛煉習慣,所以在新的考核評定辦法中加入了這一條。“只要學生稍做努力就能達到這個要求。”
有的學校還要求學生會“種菜”。浙江農林大學有個總面積近百畝的學生農作園,到農作園種菜,成為該校農學院學生的必修課《農業生產綜合實訓》重要組成部分。
根據該課程的培養計劃,農學院每個班級在農作園都有一塊蔬菜園。學生們不僅經常在地里上課,實地學習了解農作物的生長管理知識,平時也要經常來澆水、施肥,菜園管得好不好、菜種得好不好,都直接影響相關課程的平時成績,還關系到期末學分。
除了“跑馬拉松”“種菜”外,“減脂”也能拿學分。在南京農業大學,減脂體育課為肥胖學生單獨設計了一套課程和評分體系,將一學期的課時壓縮到六周內,每周確保3個課時,從而增加運動干預減脂的頻率;在考核權重上,只要體重下降7%或體脂率下降10%,肥胖學生基本能順利拿到學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