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丨一個是剛入學的大學新生,剛剛開啟四年大學生涯,一個是有全國政協委員頭銜的大學校長,并剛獲得“2016年學生喜愛的大學校長”榮譽稱號。近日,全國政協委員、河南大學校長婁源功收到一封河南大學學生的來信,信中提出了對社會實踐與課堂學習如何兼顧的困惑,校長懇切回信,認為要分清主次,不能舍本逐末。對于參加的社會實踐要有針對性、目的性和規劃性,不能急功近利,盲目追求所謂的社會經驗。
致婁源功校長的一封信
尊敬的婁校長:
您好!
我是河南大學藥學院2016級新生,今年18歲,對于這個身份,無疑我是驕傲的。入學半年來,我領略了一個多世紀沉淀的“鐵塔”魅力,把她當做自己的家,時刻關注她的一顰一笑。“河南大學”已深入心中,“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已深入骨髓。
還記得當時填報志愿時腦海中浮現出的一段話“河南大學,扎根在開封這座幽靜古樸的小城里,她北依千年宋代鐵塔,古樸而不奢華,低調卻有風韻。”凝固不變的厚重文化,肆意流淌的思想之光,是我青春年少的心之所向。
我認為讀大學是一個自我提升的關鍵過程,跋涉在學海中央,尋求心與心的共振與碰撞。但是生活在群體中,尤其是剛剛踏入大學的新生,人際交往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畢竟出門在外大多時候還是需要朋友的幫助的。然而一些建立朋友圈的社交活動免不了會占用學習讀書的時間,更擔心會潛移默化改變自己的思考習慣。我想盡可能協調好這兩者,但是暫時又很茫然摸不清方向。
與此類似的疑惑還存在于讀萬卷書與行萬里路、早日實習提高實踐技能與上課學習增強基礎知識這兩個問題上。要不止步于書本知識的學習,更要勇于探索未知世界。社會實踐活動是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良好形式,豐富的社會實踐經驗更是無形的財富。但是時間精力在這上面的分配總是存在沖突,很難兩顧,甚至兩邊都達不到想要的結果。
您是一校之長,連續數年奔走在全國“兩會”,為廣大學子呼吁教育公平,不久前又當選“2016年學生喜愛的大學校長”,是我們喜愛的師者、長者與朋友。懷著對未來四年生活的憧憬,我將以飽滿的熱情擁抱每一天的生活,那么,我該如何讓大學四年寶貴的時光,更有意義地度過呢?希望您能夠百忙之中抽出一點時間解答我的疑慮。
祝:身體健康,萬事如意!
您的學生:趙克清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于詩詞盛宴中看見書香霞浦2024-05-28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