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銷方式斂錢財
誠信缺失引人憂
“8月末的一天,我接到了貸款公司的催款電話。”鄭義春突然意識到,這場貸款“游戲”有可能是一個騙局,他馬上聯系王樂君,而小王表示自己也收到了相同的電話。不久之后,他們發展的下線陸續找上門來,兩人抵不住壓力,分別于大連和長春報警。
“調查越深入,案情就越讓我們震驚。”最初發現線索的長春樂山鎮派出所所長李國忠介紹說,截至目前,此案涉案大學生已達150余人,涉及東北三省、山東、廣東、重慶等12個省市。經過縝密偵查,長春警方于去年9月、12月將主犯李繼東和張弦抓獲。
據警方介紹,李繼東等人的詐騙方式,是首先騙取大學生的身份信息,待貸款下來后,用身份信息在校園貸網站上把學生的用戶名更改,學生無法登錄,便會對“屏蔽貸款信息”一說深信不疑。
“這是一起借助‘校園貸’平臺,并利用傳銷方式進行逐級斂財的特大詐騙案。”長春市公安局朝陽區機動治安大隊大隊長王旭說,以往涉“校園貸”的多是經濟糾紛案,而利用其進行詐騙的還十分罕見。
“我們從支付寶公司獲取的嫌疑人間的轉賬記錄,打印出來就有兩尺多厚。”王旭介紹道,為了形成完整的證據鏈,他們跑遍了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造訪了“名校貸”“優分期”等公司。偵查工作并非一帆風順,“嫌疑人利用傳銷方式,內部層級錯綜復雜,最多的涉及10余層。”王旭說,150多人只是警方已掌握證據的數量,還有相當一部分處于傳銷鏈底端的大學生很難聯系上。據了解,部分所貸資金已被嫌疑人揮霍,追繳有難度;更有甚者,在被催款后繼續采用詐騙的方式,用他人的貸款來彌補自己的資金缺口。
“本案的一大特點,是不少被害人同時也是作案人。”李國忠介紹道,截至目前, 警方已對6名在校學生正式批捕,但由于案件仍在逐步浮現新情況,嫌疑人身份特殊,這6人已被取保候審。
“令我們震驚并痛心的是,嫌疑人用如此簡單的伎倆,竟蒙騙了上百名大學生。”王旭說,涉案學生普遍存有僥幸心理,即使認為“貸款不還”涉嫌違法,也鮮有人主動報案,并且還積極發展下線。“他們的誠信意識和道德水準令人擔憂。”王旭感嘆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