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讓5萬學童開眼界
還沒放學,汪天宇的外公汪義強已守候在校門外,外孫隔著校門柵欄攤開畫本給他瞧,老人開心地笑了。
汪義強說,他家是和平鄉的貧困戶,條件好的鄰居都把孩子送到縣城念書,自己這個走不出大山的家庭,只能寄希望于教學點。去年得知外孫通過在線課堂也能學習美術和音樂課,汪義強很欣慰,他說:“城里孩子能上的課,我們家天宇也能上了。”
2013年以來,安徽共實施三批網絡在線課堂建設,97個縣、區的1836個中心學校和4900個教學點配備了多媒體設備,截止到今年年初基本實現全省在線課堂全覆蓋,很多教學點以往因缺少師資而無法開設的國家規定課程也都開了起來,受益學生5萬多人。
在安徽省教育廳電化教育館制作部主任章斌看來,利用信息化手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能縮小城鄉之間數字鴻溝,提高農村教育教學質量,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在線課堂是一個有效的手段。“從反饋情況來看,越是貧困山區,這種模式作用越大。”章斌說。
“相比中心學校,教學點的孩子老實、聽話,但不善表達,缺乏想象,他們是非常希望可以學習音樂美術的。”陳在明說。他自學了電子琴、繪畫,曾打算自己給孩子們講課,可到中心學校旁聽年輕老師的幾堂課后,覺得差距太大,只得放棄。
王藝涵同樣感觸頗深。一次給教學點的孩子上課,她讓學生在紙上畫出游輪的模樣,全場沒一個孩子動筆,她只好給出提示:“就像泰坦尼克號那樣的游輪,大家試試看。”孩子們眼睛瞪得更大了,完全無法理解。
“偏遠地區的孩子接觸知識的面更窄,他們的父母出外務工,除了同齡孩子,身邊只有爺爺奶奶。如果只靠教學點老師的言傳身教,他們與城里孩子的距離會越來越大。”王藝涵說,“每次無論我多早打開顯示器,孩子們已經眼巴巴坐在那了,從他們的表現,你就能感受到他們真的很希望有這樣一個學習的機會。”
“這種影響是雙向的,新穎的教學方式吸引了孩子,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在線課堂的直播和錄播功能還便于異地教研,教師足不出戶就能觀摩和交流,有利于提升教師的教學方法。”章斌說。他也坦言,相對師生間面對面授課,在線課堂的互動性是一大弱項。為加深主講教師與學生的情感交流和相互了解,主講教師每學期到教學點與學生見面交流不少于3次。
如今,王藝涵明顯感覺到孩子們的變化。“去年被點名都不敢出聲的汪天宇,在今年的第一節美術課上自信地拿起麥克風搶答,我很開心。”王藝涵說,“通過在線課堂的方式,孩子們提升的不只是知識和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