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上海音樂學院全校學生不過幾百人,現如今,僅本科生已有近2000人。同樣水漲船高的,還有每年報考上音的考生數量。這背后,有音樂在中國繁榮發展的現實需求,也有本土音樂明星在世界舞臺大放異彩的導向作用。那么近年來的考生,都來自什么類型的學校?
上音招生辦出示的數據顯示,以往“音樂學院附小升附中,附中再升音樂學院”的升學途徑,不再是主流。僅今年報考的1559人中,來自音樂學院附中的考生不到200人,大量來自普通高中、中專的考生文化課成績和綜合素養優良,音樂水準比肩音樂學院附中的學生。現象背后,也折射出音樂逐漸成為通識教育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非某些特定人群的專屬。
目前,全中國有11所獨立建制的專業音樂學院,這些音樂學院旗下設立附中、附小,多年來為各大音樂學院源源不斷地輸送著人才。他們從小接受高強度的音樂教育,基本功很扎實。然而,每天長達8小時的訓練,使其難以騰出更多時間學習別的知識。有從業者說,音樂學院附中并不敢招太多學生,為的是保證這些“專才”都能進入心儀學府。日前,出身波蘭音樂世家的社會學博士伊莎貝拉·瓦格納,來滬宣傳她的著作 《音樂神童加工廠》,她曾用10年追蹤采訪90名小提琴手,展現其獨奏生涯。她說:“若孩子長期遠離常規教育,缺乏其他職業的知識儲備,長大后除音樂之外,將很難從事其他行業。”
伊莎貝拉在著作中指出,要成為卓越的音樂家,精湛的拉琴技藝是遠遠不夠的,更多的非音樂特質也許決定了藝術生涯的成敗。比如“語言學習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社交和自我推介能力、隨叫隨到的學習態度、適應公開演出變化莫測的狀況、在舞臺上做出相應的適當行為”……事實上,那些畢業于普通高中、中專的音樂學習者,可能在非音樂特質上更勝一籌。以藝術教育見長的長沙市第十一中學,每年給上音輸送20人左右的生源,還有近20人考取中央音樂學院(分數線,專業設置)、中國音樂學院。滬上各高中學生管弦樂團、由市教委支持成立的上海學生交響樂團和上海學生合唱團、各區青少年文化宮中,都不乏音樂“好苗子”。越來越多的家長意識到,學習音樂具有幫助小孩遵守紀律、激發上進心、增強記憶力等教育價值,是否將音樂視為終身職業,則基于孩子自己的選擇。
近年來復旦大學(分數線,專業設置)招收藝術特長生時,曾邀請上音專家擔任評委。上音老師驚訝地發現,考生演奏水平并不遜于上音藝考里的尖子生;相比之下,現任上音音樂戲劇系講師的繆薇薇,畢業于上海格致中學,當年作為藝術特長生放棄清華大學(分數線,專業設置)錄取名額,以文化課第一名的成績考進上音并讀研、留校。更有趣的是,曾有清華大學計算機系的學生畢業后報考上音作曲系,給出的理由是“畢業以后發現自己仍有必要實現音樂夢想”。
從“專才”到“通才”,無數孩子正由興趣出發而熱愛著音樂。無論是把音樂作為生命中的“主旋律”抑或是“背景樂”,一顆赤誠之心始終是譜寫出最動人樂章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