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孩子上大學,給她準備行李,我們也是盡量多買,生怕漏了什么。”劉先生的女兒今年已經大三了,可兩年前夫妻倆陪孩子報到的情景,仍然歷歷在目。“說這是過度消費,我認為言重了。孩子第一次去外地讀書,父母能放心嗎?不能在身邊陪伴,總希望在物質上別委屈了她。買多買貴,都是父母愛的體現,我覺得無可厚非。”
獨生子女積聚父母之愛于一身,這種愛在孩子異地求學時,就體現得格外明顯。即使是多子女家庭,父母也會對每個孩子關愛有加,希望孩子在大學生活中少些困難。劉先生說,“女兒在外,我總希望她過得好一些。”
也有一些家庭會以電子產品作為孩子學習成績的獎勵。“如果沒能進入理想的學校,父母大概不會同意我買‘蘋果’產品,我自己也不好意思開口,畢竟價格不菲。”何同學說。
不少家長表示,購買名牌電子產品可能會有一定的經濟壓力,但為獎勵孩子的辛苦付出,還是會買下來。“如果價格過于昂貴,家長也不會答應買吧。”何同學認為,大多數家長的物質獎勵還是在能力范圍內的。
相比之下,單純的攀比心理帶來的過度消費,在記者調查時十分少見。劉先生的女兒表示,物質攀比在大學里確實存在,卻不是主流風氣。“比如電腦,我更看重的是自己的使用體驗,而不是和別人比哪個牌子更響亮。”劉先生的女兒還告訴記者,身邊同學一般不會為追求面子而強求經濟條件不允許的高檔產品,更何況過于貴重的物品還容易被盜。
此外,開學季商家促銷也成為“買買買”現象的一大動因。“商家一般會趁著開學季減價,我們又正好有使用需求,就趁著促銷的時間趕緊采購。”何同學說。
買買買能否有計劃?
合理規劃經濟開支有利于開啟獨立新生活,購物消費也應成為大學必修課
細數起來,大學開學季,尤其是大一新生入學時,需要“買買買”的東西還真不少,開支也不小。高中一般不需要使用電腦和手機,到了大學這兩樣都是必需品;行李箱裝不下那么多生活用品,到了學校肯定還得再添置;異地求學的家庭還要考慮交通費、家長的住宿費……
但另一方面,北大經濟學院黨委副書記、學生工作辦公室主任張洪峰也提醒,父母和孩子可以就開學季采購制訂基本的計劃和預算,做好資金分配,關注產品的實際功能與自身需求的匹配程度,避免沖動消費。此外,家長在幫孩子購買生活用品時,不必追求一次性買齊。“很多時候,看似‘一步到位’了,實際上會造成無效和浪費,還可能導致‘二次購買’。”張洪峰建議,可以先購置生活必需品,其余由孩子根據實際需要再慢慢補充。
“最重要的是,家長一定要和孩子進行良好的溝通,不要大包大攬,要給孩子鍛煉的機會。”張洪峰告訴記者,大學教育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就是生活適應教育,幫助孩子熟悉大學生活、提高獨立生活能力非常重要。
相關專家也表示,在一些發達國家,父母通常不會在孩子進入大學之初便給他們買太多貴重的東西,而是只購買一些學習生活的必需品以及書籍等具有獎勵性質的東西。事實上,很多家長和孩子都將大學視為正式獨立的標志,這其中也應包括經濟獨立,“換個角度想想,既然開學季存在購置各類用品的客觀需求,家長何不以此為契機,培養孩子正確的消費觀,將其作為大學入學的必修課?”專家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