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踢球的孩子難以安心坐在課堂,讀書的孩子鮮有機會走上球場”,讀書和踢球曾經是不少孩子“二選一”的難題。如何破解這一難題,走出一條校園和足球“一加一”的新路?記者日前在云南昆明海埂體育訓練基地采訪了2016—2017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冬令營的參與者,他們的很多想法和做法,都在踐行著“魚與熊掌可以兼得”的思考與嘗試,值得關注。
孩子有個足球夢
“動起來!”2月9日,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冬令營的最后一場比賽,外方教練總監、西甲聯賽大中華區體育項目負責人大衛·坎帕納的“咆哮”幾乎貫穿全場。只有中場休息的時候,大衛才會安靜下來,時而單獨指導小球員的跑位,時而鼓勵替補球員。
盡管只有短短7天,大衛在場邊指揮時已經能熟練使用“壓上去”“向前”“棒”等常見中文足球詞匯。當這些詞語出自西班牙教練之口,再加上大衛因為投入而顯得夸張的表情,讓人很難不被感染。
“原來的訓練更多是練習腳下技術,但在冬令營里更講究傳控、轉移球。”被大衛稱作“梅西”的10歲小球員姜文璟告訴記者,冬令營雖短,但收獲很大,“冬令營比賽盡管安排不多,但是質量非常高。幾天訓練下來,我覺得長球了。”來自云南安寧的向晨今年10歲,他希望將來能夠踢職業隊,不過目前不管是學習還是踢球,都應該做好。記者采訪了十幾位孩子,踢球特別好的孩子對成為職業球員都有所期待。不過支撐他們投入足球的卻并非功利。
如何評價冬令營孩子的水平?大衛沒有直接回答,而是找來了球員評價表。
“有些孩子的水平說不上太理想,表現好的球員可能屬于中等水平。這些孩子身體很壯,但是技術并不是特別理想。”不過大衛認為,中國孩子和西班牙孩子最大的區別并不是技術或者是身體,而是對足球的理解,“中國的孩子很多時候還是欠缺對比賽的熱情,有些時候會比較散漫隨意,但西班牙的孩子會時刻保持對比賽的專注度”。
“通過冬令營,能夠感受到孩子們足球水平的提升。”不過大衛擔心的是,回去之后孩子們可能又要回到原來的訓練環境中,那時他們應該怎么做?
實際上,冬令營不僅是培訓球員,還將最終選拔出大約80名優秀運動員在今年國慶期間赴國外進行短期的學習交流和專業培訓,以推進校園足球的國際交流,為校園足球優秀運動員的發展提供更為廣闊的平臺。
社會觀念正改變
作為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朱廣滬去年走訪了60多所校園足球特色學校,一圈走下來,他的感受很深,“通過踢球,孩子們有了團隊意識、規則意識和合作精神”。
“發展校園足球要實現三大目標,即推進體育教育改革、成為競技人才成長的通道、使體育真正成為學校教育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司長、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王登峰說。
武漢萬松園路小學曾經培養出了國腳蒿俊閔,多年的積淀形成了濃厚的校園足球氛圍。該校教練陳旭東告訴記者,在他們學校共有7位足球教練,均為持證上崗。“目前足球傳統學校的體育老師基本都有專業的足球教練證書,但是普通學校體育老師有此證書的并不多,針對這個問題,現在對體育老師的培訓越來越多。”
武漢屬于亞足聯足球展望計劃中的一部分,在基層開展的校內、校際比賽均較多,大多數周末都會有正式比賽。不過,并非所有的地方都有這樣的條件。一位來自云南迪慶的老師感慨,教了18年的足球也等了18年,才獲得帶隊比賽的機會。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于詩詞盛宴中看見書香霞浦2024-05-28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