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隨著網絡的發展,非肢體欺凌方式還衍生出一種“網絡欺凌”。據調查,在欺凌者中間,很多人會利用校園論壇發表對某同學的不實言論,在校內引起“輿 論”,導致眾多好事者專門到該同學教室前圍觀、對其指指點點,或是沒有經過當事人同意在網絡中發布當事人照片或者經過剪輯拼接的照片對其進行人格攻擊。
專家呼吁家長、老師“補課”
武漢理工大學心理學研究專家雷五明介紹,中學生與小學生相比,想法多樣,情緒沖動;相對于大學生而言,又不夠成熟,內心敏感,抗壓能力也不足,所以中學階段是校園欺凌事件高發階段,并且容易留下嚴重后遺癥。
心理研究專家何放勛博士,在本報系列報道過程中,曾多次幫助遭受欺凌的讀者解決心理問題。他介紹,關于家長和老師面對校園欺凌事件的態度,馬麗婭的調查結論與他的研究結論相同。
“家長和老師的處理方式,要么太簡單,要么連方向都是錯的。比如忽視、漠視孩子的異常和求助,或者一味地苛責孩子,責問‘他為什么只欺負你不欺負別 人’,說什么‘一個巴掌拍不響’。”何放勛說,家長和老師應該“補補課”,平時要告訴孩子怎么保護自己,怎么躲避欺凌,同時學會善于觀察,發現孩子身上是 否有傷、情緒是否異常,是否突然不愿意上學,多跟孩子交流,查看是否遭遇欺凌。當孩子反映說受到欺負,既不能漠視,也不能簡單以暴制暴,要學會耐心聽孩子 講完事情,進行情緒撫慰,之后聯系老師,與孩子一起商量怎么讓同學間關系融洽,對于心理產生傷害的孩子,要及時進行疏導。欺凌情況嚴重的,要幫助孩子拿起 法律武器進行維權。
近五成學生遭遇欺凌時“不求助”
在馬麗婭調查的欺凌事件數據中,有32.9%的被欺凌者從未告訴老師和父母在校遭受欺凌。當“假設自己遇到欺凌時”,選擇自己處理的占35.30%、息事寧人的占14.50%。也就是說,有49.8%的學生在遭遇欺凌時,沒有求助意愿。
馬麗婭說,學生做出這樣的選擇,與家長和老師的處理態度、方式有關。
在 對初中老師和家長的訪談中,馬麗婭發現家長和教師的態度中有相互推卸責任的現象。家長認為將孩子送于學校就可以撒手不管,教師認為學校只負責監管孩子學 習,欺凌完全是家長教育問題,應當由雙方家長私下解決。實際上,不論學校還是家長,對于欺凌者的責罰力度不大,多數家長甚至包庇孩子,導致欺凌者無人管 教,以至變本加厲,更肆無忌憚地欺凌他人。被欺凌者和未參與的學生由于沒有正確的指導教育自己該如何做,告老師或告家長除了被同伴冠上“愛打小報告”的帽 子之外,不能改變任何事。
“當學生遇到欺凌行為,并告訴父母,有65%的家長會理智選擇搞清楚狀況再決定如何處理,12.4%的家長會簡單 地讓孩子打回去或是忍耐,甚至會責怪孩子為什么沒用。老師面對校園欺凌事件,有35.7%的老師把‘叫家長’作為解決辦法。”馬麗婭說,面對欺凌事件,無 論是肢體接觸欺凌還是非肢體接觸欺凌,一旦孩子無法解決,向家長或老師求助時,遇到這樣的回應,孩子的心理上會遭到打擊,下次遭遇欺凌就會放棄求助,選擇 自己忍耐,或者采取過激的行為進行報復。(記者 石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