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斌斌談到一次相似的經歷:“有一次上課時,我在黑板上寫滿了字,但一時找不到黑板擦。這時一個孩子從座位上站了起來,用自己的衣袖幫我把黑板擦干凈。孩子們永遠是那么單純、善良,他們不會覺得自己所處的環境非常艱苦。相反的,他們每天都過得非常開心。當時我心里想著,就算僅僅是為了這些孩子的笑容,我也一定要做點什么。”
陳舒捷曾就讀于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專攻建筑設計。她現在是陰斌斌成立的“造夢公益組織”中的一員。她說:“高中在新加坡留學時,我曾與當地一家貧困兒童救助中心合作過。當時,我們召集了一些當地的高中生,教救助中心的孩子們做泥塑和小工藝品,并將他們的作品拿到新加坡最繁華的商業街——烏節路上義賣。義賣所得捐給了這家貧困兒童救助中心。讓我感動的是,雖然孩子們做的泥塑、鑰匙鏈等都不算美觀,但還是會有許多路人在攤位前駐足,購買這些小工藝品。定價兩新加坡元的泥塑,有不少人會出10新加坡元購買。前前后后,我們一共籌集到了近3000新加坡元。”
在造夢公益組織貧民窟畫展項目的頒獎典禮上,陳舒捷(右一)和優秀小畫家合影留念。
陳舒捷還分享了與她同在肯尼亞內羅畢馬薩雷貧民窟做公益的伙伴所經歷過的一件事:
在一節課上,有個孩子畫了這么一幅畫——畫的內容看起來像一個個香水瓶。于是便有人詢問他:“你畫的是什么呀?”
“我畫的是摩天大樓。”
“你為什么要畫摩天大樓呀?”
“因為有一次我去內羅畢市中心時,看到了一棟棟非常高的樓。我覺得那是我見過最美好的事物了。”
陳舒捷接著說:“馬薩雷貧民窟里的孩子從小一直生活在這片土地上,幾乎沒有走出去的機會。在我們看來可能是再平常不過的東西,比如高樓、汽車、河流等,卻是他們眼中的美好事物。”
“只有一腔熱情還不夠”
做公益不能“病急亂投醫”。在這一過程中,留學生們會遇到許多亟須解決的實際問題,只有一腔熱情遠遠不夠,還得拿出實打實的本事,才能“予人玫瑰,手有余香”。
“去印度支教前,沒有人給我做過相關培訓。我不知道應該按照哪些步驟來系統性地為孩子們講授課程。于是,我只能教他們一些簡單的詞匯,諸如‘一二三四五’這類的。而且我教授給他們的知識缺乏連貫性,十分零散。”袁怡說,“由于當地匯集了不少外國志愿者,這些印度孩子還認識一些簡單的西班牙語、意大利語等其他語言的詞匯,但這些東西對他們并沒有多大用處。”
在印度支教時,袁怡(右一)在加爾各答一所小學授課,教小學生一些簡單的英語、西班牙語單詞和中文詞匯。
說到這兒,袁怡垂下了頭,陷入到沉思中,顯得有些沮喪。“在印度支教時,我經常會去一個名叫‘兒童之家’的救助中心幫忙,那兒收養了許多殘疾兒童。但我每次去那兒,只能為他們洗洗尿布、喂喂飯等,或是護著他們,避免他們在玩耍時不小心摔倒。”袁怡接著說,“有些孩子因為從小被拋棄,食道受損。對他們來說,吃飯是一種煎熬。有時給他們喂食時,他們會因為難以咽下食物而嘔吐。若不強制給他們喂食,孩子們便會因饑餓而日漸消瘦、甚至死亡。每當我遇到這種情況,只能眼睜睜地看著他們受罪,能做的只有輕輕地拍他們的背,卻幫不上其他忙。一想到這些,我便感到十分懊惱。而在‘兒童之家’里有一位阿姨,她是一名律師。每年她都會在這兒待上幾個月。她還領養了救助中心里的一個孩子。這個孩子的人生軌跡因此而改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