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訓教師,用隱形無痕的方式傳遞愛
“幼兒園教師作為兒童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他人’,應該深刻認識到,留守幼兒需要的不僅是可口的飯菜,溫暖的衣服,更需要親情的關注和心靈的呵護。”西北師范大學副教授王冬蘭說。
過去幾年來,王冬蘭一直關注著教師如何對留守幼兒心理健康問題進行干預。“沒有對心靈的疼愛是殘缺的愛,而探究留守幼兒心理秘密、關注留守幼兒心理健康發展是需要科學的。”王冬蘭認為,幼兒園教師一般都接受過較為專業的培養和培訓,了解3—6歲兒童心理發展的特點和規律,加上和孩子有較多時間一起生活、學習和游戲,因此,與祖輩和其他監護人相比,有突出的專業優勢。他們可以通過專業的努力,把關愛以科學的途徑送到孩子們的心田。
在參與農村留守幼兒心理健康促進項目的過程中,王惠然發現,發揮幼兒園教育干預與補償作用,以幼兒為核心,進而輻射到家長和社會,是一條可行的路徑。“我們持續地培訓教師,幫助教師以親情圖書角、10個教學活動、集體生日會、親情家書以及拓展性活動等,持續地支持和幫助留守幼兒與家長。”
王惠然在接觸留守幼兒時深深感到,“留守兒童”對他們來說是敏感詞匯,會在無意中傷害孩子。“我們的共識是,補償、促進、不作秀、不傷害,力求不當眾強化這個群體的留守弱勢,以免造成家長的反感,更重要的是避免對孩子的心理傷害,盡量在隱形、無痕的活動中傳達關愛和幫助。”
多方合力,強化家長的監護責任
在王冬蘭看來,留守幼兒問題,不僅僅是教育問題,主要還是社會問題,依賴教育能解決的不是很多。“教師的關愛只是一方面,促進孩子心理真正發生變化的,還是源自家庭中父母態度的變化。”
“關愛和保護留守幼兒是‘咱們’共同的工作,是全社會共同的職責。因為‘他們’的今天如何,關乎‘咱們’的明天。”王冬蘭說,留守幼兒的援助體系建立是政府的職責,但更多的是要強化父母監護責任,有條件的幼兒園應會同有關部門建立家庭責任監督制度,減少父母同時長期外出務工的情況,督促父母定期回家探望,同時組建家長委員會,遴選熱心家長或監護人參加,引導留守幼兒家長給孩子有質量的陪伴和關愛。
重慶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學前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徐宇認為,可以通過建立留守幼兒成長記錄檔案,包括聯系檔案、關愛檔案和個案檔案等,收集他們學習、活動、日常行為表現、情感表現等材料,記錄他們成長過程中的有關評價,實施動態跟蹤、及時歸檔、分類管理、定期分析,準確把握留守幼兒的成長脈搏,有針對性地實施關愛。
“要從根本上解決留守幼兒的問題,必須加快新農村建設進程,這就需要家庭、幼兒園、社會乃至政府等各方面形成合力,共同來做留守幼兒的掌燈人,為留守幼兒的成長保駕護航。”徐宇說。(本報記者 紀秀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