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為提高學習成績
調查顯示:有34%的參加數學課外輔導的學生有著“優秀”“良好”或“令人滿意”的學習成績。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只有當考試成績不好、學習出現問題或者當老師指出學生跟不上教學進度時,德國學生才會參加課外輔導和補習。但在今天,情況有所改變。在貝塔斯曼基金會的調查中,有34%的參加數學課外輔導的學生有著“優秀”“良好”或“令人滿意”的學習成績。在德語和外語兩個科目中,參加課外輔導的此類“中上游學生”的比例分別是40%和33%。
以此來看,大部分學生參加課外輔導是為了彌補學習上的不足,跟上學校的教學進度,避免學習上的失敗(如留級)。另有一小部分學生參加課外輔導是為了進一步提高和改善學習成績,以便于升入自己所希望的學校,改善自己日后的就業機會。
在德國,除了大學生、退休教師或在職教師、失業的學術人員或者高年級中學生等“個體戶”提供課外輔導之外,也有專業化的課外輔導機構。目前,德國最有影響的課外輔導機構是“學習圈”和“中小學生幫手”。它們在全德國擁有1000多個特許經營的站點,服務范圍還覆蓋了奧地利、瑞士、盧森堡等周邊德語國家。此外,德國各地還有許多地區性的課外培訓機構和中介機構。
就接受輔導的形式而言,在參加課外輔導的學生中,有55%的人得到的是一對一的單獨輔導,44%的人得到的是集體輔導。還有少數學生接受網上的課外輔導。
為了讓父母放心,便于他們選擇,德國的課外輔導機構通常會爭取通過中立的評估機構的認證。目前,“學習圈”和“中小學生幫手”均已經通過德國權威檢測機構的認證。德國的評估機構為此也制訂了專門針對課外輔導機構的認證標準。例如,權威機構的認證標準包括100項左右的指標,比如免費的、無約束力的咨詢和免費的分級測試;均質的學習班,班級規模不超過5人;輔導教師經過專業和教學法方面的培訓;詳細記錄學生的學習進展情況;定期與父母對話,提供回饋;與公立學校的各科目教師進行溝通,以更合理地協調安排課外輔導課,更好地滿足個體學生的學習需求等。
輔導班效果存在爭議
調查顯示:參加課外輔導并未對小學生的數學和德語能力發展起到促進作用。
在對課外輔導效果的評價方面,研究者的發現并不一致。大多數研究指出,難以證明課外輔導對于改善學生的成績有積極影響。因為課外輔導的效果受到學生所在的學校類型、學生的能力水平和所接受的課外輔導的程度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例如,魯普洛夫和施耐德2014年對德國四年級小學生的實驗研究發現,參加課外輔導并未對小學生的數學和德語能力發展起到促進作用。霍森菲爾德的調查也發現,課外輔導對于從五年級升入六年級的學生的數學能力發展沒有影響。另一方面,也有研究者發現,課外輔導對于中小學生特定能力的發展具有積極影響。例如奧拓和米勒的實驗研究顯示,對于五年級至九年級中學生自我調節的學習行為和數學成績,課外輔導沒有帶來顯著的改善。不過,在動機性和情緒性變量以及數字能力方面,接受輔導的學生比控制組的學生有顯著的增長。
雖然研究者們至今對于課外輔導的效果認識不一致,但是參加輔導的孩子和父母有他們自己的認識。德國父母在調查中對于課外輔導的質量多數情況下是滿意的,認為課外輔導可以改善學生的學習成績,提高他們學習的積極性。課外輔導機構“學習圈”在2013年對300名客戶的電話調查顯示,97.6%的客戶對其課外輔導質量感到滿意,愿意將其推薦給別人。80%的學生經過半年的課外輔導后,成績會改善1分。因為德國是1分至6分的等級評分,若真如此,也算是不小的進步了。
那么,學生參加課外輔導是否受到父母的教育水平和收入的影響呢?對此,目前的調查結果存在矛盾。有的調查發現,父母的教育水平和收入越高,越是傾向于讓孩子參加課外輔導。有的研究則得出了相反的結論,即發現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對于學生是否參加課外輔導的影響并不突出。貝塔斯曼基金會的調查顯示,具有高級、中級和初級畢業文憑的父母,其子女參加課外輔導的比例大體相當;父母經濟收入對參加課外輔導也只有微弱的影響。來自低收入家庭和中等收入家庭的孩子參加課外輔導的比例都是12%,即沒有區別。來自高收入家庭的孩子參加課外輔導的比例是15%,稍高一些。這說明,德國課外輔導尚不足以影響教育公平。(作者孫進系北京師范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院教授、留德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