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呼吁:空凈設備進校需體現“公平性”
此次北京部署空氣凈化設備試點,尤為關鍵的一點是,“市級財政將給予補貼”,這為學校免除了資金上的后顧之憂。但財新網1月6日指出,非試點學校過渡期間如何安排教室空氣凈化,尚無進一步消息,尤其是民辦學校,似乎還在公共財政的“盲區”。
趙卓慧認為,空凈設備走進學校需體現“公平性”,不僅是北京,其他有迫切需要的地方也要考慮。“長期以來空凈設備進校難,有前期購買的資金困難,也有后續安全管理、濾網更換維護、數據監測上報等問題,這需要有統一的政策安排。”
西安市教育局一位工作人員1月7日接受當地媒體采訪時說得更為直白:一是政策問題,我們沒有統一的政策安排;二是安全問題,得有人來制定標準;三是部門協調問題,不是我們一家說干就能干的;四是資金問題,機器的維護保養管理、濾網更換等后續費用問題得有出處。
青島市城陽區一名小學校長1月6日告訴澎湃新聞,空凈設備進校關乎財政、衛生、環保、消防、質檢等多個方面,政府層面沒有表態,學校很難主動。
但一些地方的官方態度實在“模糊”。2016年12月中旬成都霧霾肆虐期間,該市錦江區七中育才學校匯源校區部分家長集資配備的空氣凈化器卻遭學校移除,這被多家媒體報道。錦江區教育局通過官網回應稱,設備運行噪音大,太吵,空氣也不流通,因而將其移除。對于家長的集資安裝行為,表示“不提倡、不禁止”。
鄭州市教育局1月6日回復當地媒體問詢時稱,“正在研究相關措施。”錢江晚報報道稱,杭州市一些城區的教育局認為,裝不裝凈化器設備是學校與家長協商的事,“決定權在學校”。
新華社近日發表評論,認為給學校安裝新風系統是創新舉措,相關資金使用程序嚴格、政府采購審批較嚴等現實因素不易突破,但霧霾形勢嚴峻,相關方面應當敢于擔當、勇于作為,在一切為了孩子的大原則下不妨“特事特辦”,著手解決這個問題。
“當然,這個問題的真正解決還是要從源頭做,減少空氣污染。”趙卓慧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