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學熱的大背景下,很多高校也開設了相應的國學班,杜澤遜教授之前也對其他高校的國學班進行過考察,大部分高校的國學班都是從高考環節招生,很多學生進入大學的國學班以后都想換專業,這讓杜教授感到不可理解。
吸取了其他大學的教訓,尼山學堂是從在校生,也就是從剛入學的大一新生里面招生,這樣的結果就是尼山學堂的學生一直都很穩定。
杜澤遜稱:“有的學生就說得很清楚,現在要再不按照自己的意愿這輩子就沒有改專業的機會了,所以來考國學班的學生可以說都是意向清晰。”
杜教授所說的這個情況的確很普遍,在尼山學堂有一位大四的學生張鴻鳴,他高中時候,就是按照父母的想法學的理科。雖然學的是理科,可張鴻鳴的興趣還是 在古文方面,一有時間就會自己看一些古書,父母看他成績不錯,也就沒有多管。可在填報志愿的時候,張鴻鳴的父親意外看到了尼山學堂的介紹,這引起了張鴻鳴 的興趣。張鴻鳴告訴記者:“當時爸爸看到了尼山學堂從網上把課程表弄下來給我看了,因為開的都是古籍類的導讀課,當時自己感覺這個課程很直接,和自己的興 趣很對口,當時就覺得能去尼山學堂就最好了,但是因為它高考環節不招生,所以先報一個專業進了山大再說。“
尼山學堂每年招收學生都不超過30人旨在培養國學大師
像張鴻鳴這樣,對國學感興趣的大學生并不在少數,這也就是尼山學堂選擇從在校生中招生的基礎,可是并不是學生想學國學,就能來尼山學堂的,進入尼山學堂的第一道關就是考試。
杜澤遜告訴記者,尼山學堂沒有限制敞開招生,來考試就考古文,出這個古文,考的都是真功夫。
杜教授所說的這個考題,那就是隨機從某本古書中抽取的章節,完全是繁體的,沒有斷句的古文,這對很少接觸古書的人來說,和天書差不多。一門心思想進尼 山學堂的張鴻鳴,還記得他當初考試的內容。張鴻鳴告訴記者,當時考的是后漢書的《馬融傳》,影印的10頁。第一個題是通篇加標點,第二個題是翻譯,然后是 解釋字詞,最后是寫一篇讀后感,當時點標點點的比較頭大,因為很長,里面有一篇漢賦,是特別生澀的東西,到最后用文言文寫了篇讀后感,還是比較順的。
通過筆試和面試,張鴻鳴以當年第一名的成績順利地考入了尼山學堂。而尼山學堂2013年招收的第一批學生只有24個人。
從那之后,尼山學堂每年招收的學生都沒有超過30個人,這就是尼山學堂的目的,創辦一個國學精英班。杜澤遜告訴記者,創辦國學精英班為了培養高精尖人才,為了培養他們做研究,就是不是《論語》的讀者,而是《論語》的研究者。
每年不超過30個學生,然而尼山學堂每年的授課老師卻是50個人,而且大部分老師都是教授級別的,這樣懸殊的師生比例,是任何學校都沒有的。而為了組建這樣一個教師隊伍,杜澤遜教授可費了不少心思。
在考慮老師這個問題之前,杜澤遜教授考慮的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學生招過來,教他們什么呢?
杜澤遜稱:“《周易》《尚書》《詩經》《左傳》《周禮》《禮記》《史記》等這些都是國學的核心,在教這些課的時候,都是拿繁體字的原書,文言文的原 書。現在所有的教材都是用白話文表達的,問題就在于你用現代漢語教材培養出來的,具有國學知識的這樣一些人才,他們要想研究國學,就比較遙遠了,因為他們 離根太遠了。”
課程設置完了,教學方式也定下了,可合適的老師卻不好找。因為歷史的原因,真正研究這些古代典籍的學者一來是少,二來分布在全國各地的高校,要想都找來給一些本科生上課,可不容易。
杜澤遜介紹,首先說咱們給的錢很少,另外人家老師很忙,另外年齡不是太年輕了,上課實在不容易,夏天熱冬天冷,實在不容易,來到這吃飯也是問題,異地上課實在不容易,所以要請人家,大都是基于多年的友誼來贊助這個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