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千禧一代”在中國被泛指為80后、90后,數量是美國同代人的5倍,他們的財富理念和價值觀,將主導未來10年甚至更久的經濟走向。中國大學生作為“千禧一代”中最年輕的群體,已經登上社會舞臺。洞察這一代人的消費情況,并進行引導,對中國消費結構調整具有重要意義。
2017年1月,某機構就全國4000多所高校及職業院校、1000多萬在校大學生的消費數據進行了專門的梳理。這份賬單涵蓋購物、出行、理財、人際、公益等維度,同時細化了大學生關注的校際、性別、星座等方面的收支差異。
期待通過這份賬單,更好地分析大學生消費習慣、收支狀況,貼近式觀察當今大學生的消費觀、金錢觀、價值觀,對治理校園金融亂象、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起到更加積極的作用。
互聯網原住民生活在世界移動支付之國
兩張100元、幾張1元面值的紙幣已經在吳琳的錢包里安安靜靜地“躺”了3周。
她記得最近一次花現金還是2016年圣誕節前,她去醫院復診,花9元掛了主任號。因為零錢不夠,她向爸爸“借”了掛號費。“我爸問,掛號不能用手機支付啊?我說,好像還不能。”吳琳笑著說。
吳琳是天津一所高校大三的學生,她覺得身邊的大部分同學跟自己一樣,在學校里,“錢包天天扔宿舍,出門手機外加一張校園卡。”因為在她看來,學校里幾乎沒有不能手機支付的地方,復印3角錢她也選擇手機支付。
“連學校里賣糖葫蘆的小哥都能接受手機轉賬了!”那是一個不起眼兒的小推車,每串糖葫蘆4元。她坦言,離開學校去別處時自己會帶現金,以備不時之需。“不過也沒多大用,”吳琳補充道,“所以每次爸媽問錢包里有錢嗎,我都說有。一直就那兩三百元,也不花,可不有嘛。”
作為互聯網原住民,大學生樂于體驗方便、快捷的新事物。而中國移動支付的普及,讓他們得以生活在一個無現金支付、講究速度和便捷的時代。
吳琳曾覺得移動支付可能只在年輕人之間流行,但現在她認為,從60后到00后都會用。父母通過支付寶給她打生活費,她陪母親去小商品批發市場發現母親都選擇用手機支付。“我姥爺都會發紅包。就是我姥姥不用,要不然我們家過年打麻將都可以不用‘毛票’了。”
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90后移動支付占比近92%。中國大學生在支付寶上的人均支付金額(含轉賬、網購消費、發紅包、理財等數據)約為40839元,較2015年增長97%。在大學生2016年人均支付筆數前50名的高校中,浙江體育職業技術學院以人均支付925筆位列第一。這50所高校的人均支付為670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