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此,不少學生承認,他們購買的教材有不少是“浪費”。“好多教材買了沒用過,還不如看老師的課件。”某高校對60名學生的調查也顯示,被訪學生中75%的人說“購買的教材基本沒怎么使用過”。
某高校工商管理專業的杜敏說,這學期所選的一門專業選修課,任課老師把自己編寫的教材帶到教室銷售。雖然老師沒有強制購買,但為了考試,大部分同學還是掏了錢。但沒想到老師上課仍然是以PPT為主,“400頁的教材大約只用了100頁”。
教材的更新跟不上互聯網的發展
針對目前高校周邊復印店盜版情況的普遍,全國“掃黃打非”辦公室有關負責人指出,盜版復印經營活動,嚴重侵犯了作者及出版單位的合法權益,且部分復印店未經工商、新聞出版廣電等部門審批,屬非法經營,且多數復印店對復印內容并不進行核驗,存在文化安全隱患。
為此,全國“掃黃打非”辦公室會同教育部、國家工商總局、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國家版權局聯合下發了通知,對全國40個城市高校及其周邊復印店進行專項治理,其中一項整治內容就是“利用電腦或云盤中的教材電子文檔進行盜版復印活動,整治網上開展盜印、復印教材業務的網站”,對“復印店電腦中存儲大批量教材PDF文檔情況進行調查并納入案件查辦”。
“復印治理已經成為出版維權工作的主戰場。”高等教育出版社法律事務與版權管理部的相關人員說,他們在多個省會城市調查后發現,“正版書每頁成本1角錢左右,而盜版書卻只需3分錢”。出版社每年因教材盜版導致的經濟損失大約3億至4億元。
廣東卓信律師事務所柯立坤律師認為,商家批量并以掙取報酬的方式復印教材已經明顯超過了《著作權法》規定的為個人研究、學習合理使用的范疇,是嚴重侵害知識產權的行為。“學生復印教材,輕則可能被追究民事侵權責任,重則涉及侵犯著作權罪”。
而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各大電商及資源分享平臺,相關部門也開始對線上的盜版書籍、非法的PDF版書籍重拳出擊。
“復印店侵權行為是治理的盲點,作為出版社沒有時間,更沒有人力到各地調查清楚每一個高校復印店是否存在圖書侵權行為。”不少出版社的法律維權部門表示,目前的打擊盜版侵權工作,多數還是通過舉報的方式。
“從書商到出版社,多環節切割利潤,從而造成圖書整體價格偏高。”西南林業大學副教授李春光建議,教材市場龐大,少一些流通環節,把一部分利潤還給學生。
高等教育出版社一部門負責人認為,“盜版教材的猖獗,一定程度上倒逼了出版社轉型升級”。目前高教社正在著手嘗試探索適應新的業態,通過增加數字化教學資源的數量,跟上時代發展步伐,從而客觀上改善復印、盜版教材的亂象。
“盜版會讓民族創新變為一片沙漠,長此以往,作者和出版單位都會失去知識更新的動力。”他說。(本文受采訪學生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