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11歲的孩子,無論在家還是在學校,行為舉止都顯得成熟、穩重了很多。“事情剛發生那幾天家里來了很多親戚,從他們的表情上我大概就猜到家里出事了,所以晚上就睡不著,剛好聽到大人們講的話……”事后,冬冬是這么跟爸爸說的:“一家人都已經很難過了,我必須表現得成熟些。”
11月6日,周先生從冬冬的班主任沈老師那里知道了冬冬寫的這篇作文。“我請他姑姑讀給我們聽的,一家人抱頭痛哭。”當時冬冬的爸爸、姑姑和爺爺奶奶都在場,作文沒讀完,一家人都已經哭成了淚人。
采訪中,冬冬的家人告訴現代快報記者,這篇作文是孩子情感的表達,讀完之后并沒有過多地為孩子的成熟、乖巧感到欣慰,因為代價太大了,這個年紀的孩子更應該是跟家人撒嬌、玩鬧的時候,因此家人對他的這些變化,最直接的感覺其實是心疼。
“這種成熟、乖巧的轉變,可能也是一種脆弱吧。”冬冬的班主任沈老師說,自己一直在觀察冬冬,也找他聊過,雖然表現得很成熟,但畢竟還是個孩子。就拿這次測驗來說,冬冬不僅在作文里表達了對媽媽的思念,在一道閱讀理解題里還寫下了這樣一段話:“好想為媽媽摘一顆星星照明,想為媽媽摘太陽溫暖她,想為媽媽摘銀杏給她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