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的訂單忙壞了配送站的快遞小哥,也讓不少小區的物業瞬間變成“倉庫”。前日早晨,北京朝陽區小營北路某小區門口的智能快遞接收箱早早就被存滿,小區物業的工作人員這可著了急,一邊幫不在家的業主收快遞,一邊還要整理庫房以騰出更多地方,“周末大多數業主還能在家自己收包裹,周一上班后我們這兒更是得堆成山了,每年‘雙11’過后,我們每天至少得接200多個快遞”。
昨晚,回龍觀一小區物業的工作人員在業主群里發出緊急通知, “快遞數量實在太多,堆積如山已經影響物業正常工作,望大家及時取回”。
摸黑找快遞
“剁手黨”集中的各高校也成了包裹集散地,北京師范大學的張同學前晚9點還收到快遞員短信,“我到學校西門一看,人行便道上十幾米長的包裹群,得有幾百件,大家都用手機打著燈光翻來翻去,可熱鬧了”。
記者昨日在北京化工大學快遞集散區看到,大約400平方米面積的區域被快遞接收箱和幾家快遞公司的人工接收分發點占滿。幾名工作人員忙得不可開交,除了要從幾百件包裹里找出某一個包裹,他們還得逐一核對收件人的證件,“東西太多,怕丟、怕冒領,從早晨卸貨到現在(下午1點多)連口水也顧不上喝”。旁邊兩排待取快遞的學生排起10多米的長隊。一同學向記者介紹說,這幾天他和舍友總共拼了17單,多是生活用品、電子產品和書,“已經排了20多分鐘,領到5件了”,等待中的學生們焦急又開心。
現場一快遞員向記者介紹說,“根據往年經驗,15日至20日期間包裹數量最多,我們一天得往學校跑三四趟。”(記者 張靜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