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傳統戲曲日漸式微已成為不爭的事實。數據顯示,中國傳統戲曲已從1959年的368種減少至
2013年的286種,正以每年超過一種的速度在消亡。為此,國家出臺了許多舉措拯救傳統戲曲,李建鳳也試圖通過“戲曲進校園”來培養未來的戲曲觀眾,但這條路走得并不順暢。十年前,她帶著晉劇折子戲《鳳臺關》走進長沙楚怡小學、北京“行知”學校等進行調研,他們首先播放晉劇折子戲《鳳臺關》的視頻給孩子們看,孩子們完全沒有興趣,在教室里又吵又鬧。“接著我們又播放了一段2分多鐘的戲曲動畫《鳳臺關》,沒想到教室立即變得鴉雀無聲。”這種強烈的對比,給李建鳳留下深刻印象,也找到了拉近戲曲與孩子距離的突破口。
中國有300多個劇種,然而,大多數面臨劇本荒、老一輩藝人遠去、一些劇種列入了“非遺”卻沒有演出等尷尬境地。尤其是花鼓戲的老一輩演員相繼離去讓酷愛花鼓戲的李建鳳心痛不已。2006年,九天星(湖南)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正式組建,李建鳳帶領她的團隊開始了戲曲動漫的研發創作。從晉劇《鳳臺關》、花鼓戲《補鍋》《打銅鑼》,再到京劇《三岔口》《徐策跑城》,“十年來,我們已完成涵蓋全國五大劇種和地方劇種的100多個劇種、300多個劇目、總時長達到20600多分鐘的中國戲曲經典原創動畫,并計劃2017年年底在全國實現地方戲曲劇種動畫的全原創、全數字。”李建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