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以來,隨著氣溫升高,外出游泳、野外戲水的人增多,青少年兒童溺水事故進入高發期。
數據顯示,我國每年約有5.9萬人死于溺水,其中未成年人占95%以上。近年來,溺水成為我國兒童意外傷害致死事故的“頭號殺手”。溺水事故中,溺亡率高達89%。鄉村是溺水事故的高發場合,留守青少年是高發人群。正因為防溺水是人命關天的大事,聯合國大會于2021年通過決議,將每年的7月25日設立為世界預防溺水日。
暑期防溺水成為青少年安全教育的首要話題。據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對近5年網絡公開資料統計整理發現,溺水事故中的溺水者,獲救率僅為11.34%。
專家介紹,從溺水原因來看,絕大部分是因為到不熟悉的水域玩水,也就是野泳。
如何識別溺水?專家說,溺水者最初的表現為在水中掙扎。掙扎一番后,溺水者往往身體直立,“安靜”地站在水中。因為溺水的時候,人體的肌肉變得僵硬,并且大腦處于半昏迷狀態,無法呼救,所以,溺水者很安靜。如果溺水時間過長,患者會出現昏迷、心跳停止,甚至失去生命體征,漂浮在水面上,以仰臥位或俯臥位在水面上漂浮不動。
如何對溺水者急救?專家說,先把溺水者救上岸,要立刻判斷其生命體征,用力拍打溺水者的肩膀,大聲呼喊:“你聽得到么?”如果溺水者還有呼吸,意識清醒,可以給他蓋上毛巾保暖,并觀察是否有其他不適,再到醫院進一步檢查。倘若溺水者昏迷,沒有呼吸和心跳,要立即撥打120并進行人工呼吸及心肺復蘇。
除了掌握溺水急救的方法,學校和家長要告訴孩子一些注意事項預防溺水:要有安全防范意識,未成年人不要獨自外出游泳,要有家長陪同;選擇正規的游泳場所,不要到水情陌生或比較危險且易發生溺水傷亡事故的地方去游泳;游泳前要做好充分的準備活動,待適應水溫才下水;游泳過程中,突然身體不適要立即上岸休息或呼救。
(記者 何祖謀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