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暴力可能會讓孩子出現創傷后應激障礙,他們的腦海中會不由自主地反復浮現創傷發生時的情境,晚上會做相關的噩夢,注意力無法集中,并持續處于警覺狀態,常常伴有焦慮、抑郁情緒。有些孩子由于校園暴力會對學習失去興趣,不想去上學,對孩子的社會功能產生較大的不良影響。這類孩子罹患抑郁癥、雙相障礙等情感障礙類疾病的風險比其他孩子更高,罹患進食障礙甚至精神分裂癥的風險也更高。有的孩子因內心的痛苦和煩惱出現自殘行為,自殺風險也高于普通人群,還有的孩子可能通過抽煙、飲酒等緩解內心的痛苦,從而出現藥物濫用的問題。
“啪!”一記耳光扇到了陳欣的臉上。
彼時正讀初中的陳欣剛剛放學,走出校門沒多遠,就被學校里“打架團伙”的一個人迎面走來打了一巴掌,然后對方就走了。一切發生得太快,她都沒來得及反應。
等到回過神來,才明白自己在校門口當著所有人的面被打了,“真的很傷自尊”,滿心委屈的陳欣哭了一路回到家里。然而她沒有告訴父母和老師。“一方面覺得丟人,另外也覺得告訴了他們也沒什么用,而且我那時候膽子也比較小。”
事情的起因是陳欣無意中聽到了這群人正商量要打她認識的一個人,她把這個消息告訴了認識的人,沒想到自己卻被打了。
一個星期后,陳欣住的宿舍開始丟東西,打她的那幫人,大概有五六個,集體向老師舉報是陳欣偷的。老師也沒多問什么,在英語課上把她叫出去直接說:“如果家里困難可以和學校反映,我們會多給你些補助,為什么要拿別人的東西……”
現在已經大四的陳欣,回想起這一幕依舊覺得很難受。被污蔑成小偷以后,當時是英語課代表的陳欣要求辭去課代表的職務,陳欣現在回憶說:“可能是種報復心態,就覺得老師都那樣說了,我干嗎還要當這個課代表。”
從此以后,英語課上,陳欣開始拒絕認真聽課,經常會疊千紙鶴、折愛心。她的英語成績從當課代表時的130分下降到90分左右(滿分150分),高考英語只考了93分,直到現在陳欣的英語成績也不是很好。
12月1日起,《廣東省教育廳等十三部門關于加強中小學生欺凌綜合治理方案的實施辦法》(以下簡稱《實施辦法》)開始實施。據了解,這是我國第一次由省級行政部門發文管理校園欺凌問題。在這份1.3萬多字的文件中,對校園欺凌如何定性、事后處理、懲治辦法、權責歸屬等問題進行了比較細致的規定。
其中,陳欣所遭受到的欺凌在《實施辦法》第二十二條中被歸為“情節比較惡劣的嚴重欺凌事件”。《實施辦法》中明確規定,發生學生欺凌事件后,學校應安排心理咨詢教師對欺凌者和被欺凌者進行心理輔導。
同時,政府部門和學校相關工作人員如在學生欺凌事件發生后的處置存在失職瀆職行為,因違紀違法應當承擔責任的,依法給予相關責任人黨紀政紀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校園欺凌傷害具有滯后性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在采訪過程中發現,包括陳欣在內,曾遭受過校園欺凌的人都不確定自己的經歷算不算校園欺凌,盡管他們很多已經受到了實質性的傷害。
除了辱罵、污蔑等無形的欺凌行為,“一些軀體攻擊的欺凌行為其實也很難被發現。”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兒童心理衛生中心主任、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副理事長劉靖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劉靖在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的臨床一線工作了30多年,她曾經接診的一位創傷后應激障礙(PTSD)小患者,被同學騙到校外無人的地方毆打,這個孩子由于害怕更嚴重的報復一直不敢告訴老師和家長,直到一個月后由于其他途徑,家長才發現自己的孩子遭受校園欺凌了。
劉靖解釋說:“校園暴力可能會讓孩子出現創傷后應激障礙,他們的腦海中會不由自主地反復浮現創傷發生時的情境,晚上會做相關的噩夢,注意力無法集中,并持續處于警覺狀態,常常伴有焦慮、抑郁情緒。有些孩子由于校園暴力會對學習失去興趣,不想去上學,對上學非常恐懼,甚至輟學在家。這些都給孩子帶來很大痛苦,也對孩子的社會功能產生較大的不良影響”。
除此之外,劉靖表示:“這類孩子罹患抑郁癥、雙相障礙等情感障礙類疾病的風險比其他孩子更高,罹患進食障礙甚至精神分裂癥的風險也更高。有的孩子因內心的痛苦和煩惱出現自殘行為,自殺風險也高于普通人群,還有的孩子可能通過抽煙、飲酒等緩解內心的痛苦,從而出現藥物濫用的問題。他們的人格發展也可能受到影響(雙相障礙是以抑郁發作與躁狂或輕躁狂發作交替出現,或躁狂抑郁混合發作為特征的一類精神障礙——記者注)。
劉靖補充說:“校園暴力給孩子帶來的傷害是絕對不容忽視的。這種傷害給孩子心理造成的負面影響常常不是暫時的,而是長期廣泛存在的,甚至會持續終生”。
從事心理咨詢工作10多年的北京心理衛生協會常務理事馬澤中,曾接待過一位校園欺凌的受害者。這位受害者中學時曾被堵在女廁所,要求脫光衣服后自己打自己耳光。等上大學時,她發現自己有建立親密關系的障礙,對性比較冷淡,所以前來咨詢。這位受害者潛意識里覺得自己的身體臟,內心非常自卑。
馬澤中表示說:“這種傷害我們普通人是感受不到的,只有在親密關系中才能發現,這是很深的隱性傷害。”這說明了校園欺凌的兩個特點,一方面它的傷害可能有一定的滯后性,滯后的時間可能是幾個月,也可能是很多年,這讓家長、老師甚至是受害者在歸因時,可能會忽略校園欺凌本身;另外,校園欺凌的受害者一般都會覺得羞恥,不會主動和人提及,而且校園欺凌會發生在比較隱蔽的場所,也確實比較難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