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建“家門口放心幼兒園”
新政并不是將民辦幼兒園“一刀切”,實際上仍舊鼓勵社會力量辦園。“意見”第九條明確提出,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引導社會力量更多舉辦普惠性幼兒園。
普惠性幼兒園和相對高收費幼兒園作對比,是指公益性、有質量的幼兒園,收費實行政府定價或接受政府指導價,根據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和老百姓生活消費水平而定,是百姓家門口的好幼兒園。普惠性幼兒園在場地設置、辦園規模等方面都有具體規定,生均占地面積不少于12平方米,小班不超過25人,大班不超過35人。
不過,目前這樣的普惠并未真正實現。
龐瑩是北京的一位二孩媽媽。在放開“單獨二孩”的那一年,龐瑩生下了老二。今年9月,龐瑩犯了難。屬馬的小兒子不僅趕上了屬相帶來的小生育高峰,還成了“單獨二孩”的第一批“二孩”。
“我們老大上幼兒園已經是6年前的事兒了,那時候就是在社區里上的幼兒園,花費也不貴,報名就能上。沒想到現在老二上幼兒園,連名都報不上。”龐瑩抱怨。
“戶籍和房屋產權證在小區的適齡幼兒,同時戶主和房主需是適齡幼兒的第一監護人。第一監護人房產、戶籍需滿3年以上。”龐瑩指著手機告訴記者,離家最近的公立幼兒園的招生簡章中寫明了十分苛刻的“優先條件”。去年整個小區幾十個適齡幼兒,最終這個幼兒園只錄取了7個。
“入園難”不僅是一線城市父母的心病,二三線城市的父母也面臨孩子“入園難”的問題。
在采訪中,記者注意到,在一些二三線城市乃至農村地區,很多孩子連基本的入園都保證不了。“比如說一個縣里可能只有一家公立幼兒園,這怎么夠用呢?那肯定是誰有關系誰能進,而剩下的私立園質量參差不齊。”在重慶生活的盧曉對記者說,在學前教育方面,目前我國最缺少的就是公立幼兒園或是普惠性質的民辦幼兒園資源。“以前一些單位、企業都有自己辦的幼兒園,這些幼兒園不說有多么高的質量,但能為年輕父母減輕很大壓力”。
目前,普惠性幼兒園轉型任務完成多少?中國幼教年會秘書長孫綱此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大概50%左右,未來兩年是攻堅期。”
從“入園難”“入園貴”過渡到“家門口的放心幼兒園”,要邁過幾道坎?在近日舉行的中國幼教年會上,孫綱講述了目前普惠性幼兒園建設面臨的困難:“至少有三個問題是值得注意的。首先,什么樣的幼兒園是符合地區特點的幼兒園,這缺少足夠的研究數據和成果支撐。其次,幼兒園課程的實施盡管有地區標準,但是各種國外的、科技的、小學化的理念,沖擊著大部分幼兒園,尤其是民辦幼兒園。最后,很多幼兒園只重硬件,內涵建設相對欠缺。”
另一個問題是,幼兒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自明,但是幼兒教師卻長期處于“唱歌、跳舞、看孩子”的刻板印象中。北京某私立幼兒園園長杜老師告訴記者:“如何提高幼兒園教師的社會地位,打造家長認可、社會支持的良好教育生態環境是當前的重要課題。學前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基礎教育的基礎,雖然明確列入到教育法中,但是并沒有在社會中得到廣泛認同,這是幼兒園面臨的種種困境的根源所在。”(本報記者 趙 麗本報實習生 李文靜)
制圖/李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