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心態
“學霸想更好就要超前學,普通孩子想爭上游就要更努力,學不好的孩子為了不掉隊就得補差,這就是現實。”一位教育界人士坦言。揚子晚報記者在采訪中發現,補差只是補習中的一種,而提前學、超綱學則成了一種畸形的教育形態,少數人的“游戲”已經演繹成大面積的瘋狂。
A
“提前學,誰都想贏在起跑線!”
“‘學而思’會根據診斷成績,推薦孩子上不同層次的班。”張女士告訴記者,女兒從小學三年級開始上學而思,通過一年的努力才考上“勤思班”,這讓她驕傲了好一陣子。與“提高班”相比,這位家長明顯感到“尖子班”的孩子從反應速度、解題能力比“提高班”高出一大截。升入五年級后,學而思的數學題難度明顯增加,課堂兩個半小時,女兒不能完全消化,也無法輕松能完成課后作業。“我把筆記記下來,回家再跟她說一遍,比較難的題目我先做一遍,再教她,就像喂養雛鳥。”
這位家長表示,很多培訓機構學習內容相對超前。比如五年級課本上的“方程”,孩子在小學三年級春季班上就接觸到了。培訓機構還經常進行“診斷測試”,成績公布后,班上的孩子們還會互相比較,校外輔導班的考試成績儼然成了另一套評價標準。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不僅課外培訓成“第二課堂”,甚至還滲透進學校教學評價之中。孩子在南京一所名小上四年級的劉女士告訴記者,學校每個單元的數學、英語考試都有附加題,光學課內的根本不夠,必須額外學習課外內容,才能在學校的一些重要考試中取得好成績。一些培訓機構服務還特別到位,以學校為單位建群,給群內家長發復習資料,指導家長幫助孩子在校內拿好成績。
可怕的是,這種超前學、超綱學,在小學階段只是一個“開始”,到了初中、高中,永遠有一群“學霸”在往前沖,帶著后面的人你追我趕。
B
“不想上,看到別人跑只能跟著跑!”
說到補課大軍,其實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主動堅定者,另一類則是被裹挾前行者,后一類人數更多。每當帶著孩子風雨無阻地奔波在去往培訓機構的路上,家長汪女士的內心就會產生一陣強烈的波動。“我們被裹挾著前行,麻木陪跑。”對于成績中上等的孩子,班主任老師通常會暗示家長要多盯著,逼一逼,補一補。“我也知道,不是每個孩子都要上名校,不是每個孩子都是小天才,但是,我也不敢拿她的未來打賭。”汪女士直言,除了來自同齡學霸的壓力,家長群里漫天飛舞的數據經常把她從感性世界又拉回理性世界,畢竟,不上一所好的初中,中考可就懸了!
一位高中生家長林先生感慨道,當下的教育時常讓家長感到困惑,一會兒給家長喝各種各樣的“雞湯”,一談考試就又一棍子打回原形。“社會現實就是面鏡子,如果有名校的光環籠罩,孩子未來發展就能多幾分助力。”林先生表示,讓孩子加入補課大軍實屬無奈之舉,誰忍心看著孩子犧牲休息時間瘋狂補課?
“補了有用。”“別人補你不補,你家就吃虧了。”“專業的事要給專業的人來做。”“你不擇校,還要參加分班考啊!”……在“病毒”肆虐中,培訓機構無疑在推波助瀾。他們是制造焦慮情緒的高手,善于在自媒體平臺炮制出各種教育文案,從中扮演著教育專家的角色,傳播“不補不行”的魔咒,讓你想逃離又無法真的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