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華中科技大學18人因學分不達標,從本科“降級”成了專科。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對此回應稱,本科生有一定的淘汰率是必然。“天天打游戲、談戀愛,渾渾噩噩的好日子將一去不復返了。”
近日,科技日報記者從教育部了解到,教育部印發了《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以下簡稱“新時代高教40條”)等文件,決定實施“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這些文件同樣瞄準一件事——提升本科教育質量。目標也很明確:到2035年,形成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高水平本科教育,為建設高等教育強國、加快實現教育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
學生:輕輕松松畢業將成歷史
教育部部長陳寶生表示,學生的第一任務就是讀書學習。他強調,要改變學生輕輕松松就能畢業的情況,真正把內涵建設、質量提升體現在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成果上。
在學習這件事上,新時代高教40條有專門章節給出了建議。其指出,要完善學分制,推動健全學分制收費管理制度,擴大學生學習自主權、選擇權,鼓勵學生跨學科、跨專業學習,允許學生自主選擇專業和課程。要推動課堂教學革命,構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要加強學習過程管理,加強對畢業設計(論文)選題、開題、答辯等環節的全過程管理,對形式、內容、難度進行嚴格監控,提高畢業設計(論文)質量。
同濟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張端鴻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在強調讀書學習的同時也要看到,當前我國高校的課程安排模式仍然是“知識點”教學模式,大學學習模式高中化問題比較突出。“以自主學習為基礎的高水平經典研讀和高水平課堂研討應當成為高水平本科的重要抓手。”他表示。
要讓學生好好念書,學校也要打造一流專業。
新時代高教40條指出,專業是人才培養的基本單元,是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培養一流人才的“四梁八柱”。要建設1萬個國家級一流專業點和1萬個省級一流專業點,引領支撐高水平本科教育。
高校培養出的學生,需要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在專業建設上,要實行動態調整。主動布局集成電路、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網絡空間安全、養老護理、兒科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和民生急需相關學科專業。推動各地、各行業、各部門完善人才需求預測預警機制,推動高校形成就業與招生計劃、人才培養的聯動機制。
教師:職務晉升不再“四唯”
提高本科教育質量,還有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教師隊伍建設。
新時代高教40條強調,對教師要加強教育教學業績考核,加大對教學業績突出教師的獎勵度,在專業技術職務評聘、績效考核和津貼分配中把教學質量和科研水平作為同等重要的依據,對主要從事教學工作人員,提高基礎性績效工資額度,保證合理的工資水平。
陳寶生曾表示,一些學校在評價教師時,唯學歷、唯職稱、唯論文等,過度強調教師海外經歷、國外期刊論文發表數量等,這樣的“指揮棒”不利于激發教師教書育人的積極性。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相關負責人接受記者采訪時就指出,新時代高教40條強調,在教師專業技術職務晉升中施行本科教學工作考評一票否決制。
張端鴻建議,需要圍繞本科教育教學工作來建立教師的激勵和約束機制。目前對大多數教師來說,以科研為主業才能實現個人收益最大化。“課程設置、專業建設、課堂教學、信息化技術等各方面協同是方案實施的難點。畢竟高校行政部門設置細碎,存在明顯的部門壁壘,各項要素很難實現有效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