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巴行駛在開往北京大學的路上,15名學生嘰嘰喳喳,興奮不已。一年多前,支教教師李書豪把北大的校徽拿給他們看,學生們幻想著這所名校的樣子,無論如何也想不到,一年后,竟有機會走進這里。
李書豪與學生們在北京地圖前自拍。阿麗婭/攝
這是7月的一天,李書豪帶著他剛剛參加完中考的學生,從3000多公里外云南的大山深處來到了北京。這是他為學生們發起的游學項目。
在北京的一周里,他們參觀了天安門、故宮、鳥巢、水立方……他們第一次看了話劇,第一次吃了烤鴨,第一次乘了地鐵,還到中國青年報社的報史長廊里,“觸摸”了幾代中國青年的夢想。
平時上課時,學生們看到課本中的頤和園、故宮,會一臉好奇,有學生問過李書豪:“老師,北京是什么樣子的?”
而如今,一個孩子在自己的游記里說,“特別想變成一個大學生”。游記結尾是:“北京,我愛你。”
學生們想象不出公園的樣子
2014年,即將從香港中文大學碩士畢業的李書豪,看到了“美麗中國”支教項目的招募啟事——“大眼睛”蘇明娟握著鉛筆,那種對知識渴求的眼神瞬間點燃了他。加上對鄉村圖景的好奇,這個23歲的年輕人報了名,成為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五印中學的支教教師。
學校建在半山坡,摩托車是學生們回家唯一的交通工具,最久的要騎8個小時。“去過縣城的學生都是少數,他們只能通過電視機了解外面的世界,大山將他們與外界隔絕。”李書豪說。
他在村里發現,一些家長仍舊堅信“讀書無用論”。九年義務教育一結束,一些學生就開始打工賺錢了,這種風氣在學生之間“傳染”。初中時成績拔尖的學生,考上高中后,成績也會有所退步。
今年,他決定帶孩子們到北京游學。通過游學,希望學生們樹立一個高遠的目標,擁有廣闊一些的眼界。
5月,李書豪瞞著正在準備中考的學生,在微信朋友圈發出“五印中學畢業生游學北京項目策劃書”,為他們募集游學經費。經他的支教同事、校友、朋友,甚至是朋友的朋友幫忙擴散,北京的兩家企業贊助了一多半經費,他的本科母校外交學院同意提供住宿。籌款數目不斷更新,5000元,10000元,20000元……一個月后,募集到了61000多元,目標實現。
從五印鄉到巍山縣,從巍山到大理、昆明、北京,一路向北,學生們第一次出遠門,一路上都在小聲嘀咕,扒著車窗望著風景。那些只有在課本中見過的地方,他們第一次身臨。英文里的“park(公園)”,很多學生平時根本想象不出它的樣子,李書豪只能給他們看照片。有學生問“volunteer(志愿者)”長什么樣,李書豪告訴他們:“你看我,我就是志愿者。”
爬長城時,學生們第一次見到了外國人,天生羞澀的他們嘗試用英文說出了“你好”“謝謝”“歡迎”,然而在兩年前,他們連26個英文字母都不會讀。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于詩詞盛宴中看見書香霞浦2024-05-28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