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建議,如果決定讓低齡學生住在寄宿家庭,那么,在孩子出國前家長就要培養他(她)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識和能力。
這個建議說起來容易,但執行起來并不容易。許多中國家長往往對孩子的學業關注較多,對其性格、習慣以及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關注不夠。專家建議:對于從來沒有離開過家的孩子,家長可以先送他到親戚、朋友家,或者到某個學校住宿一段時間,觀察一下孩子的反應和表現,也實際鍛煉一下孩子的獨立能力。如果孩子年齡過小,最好要有老師或者家長跟隨陪讀。
總之,讓低齡孩子出國讀書,有利有弊。還是要看孩子、海外學校、寄宿家庭等各方面的具體情況。
低齡留學
只準備好錢是不夠的
“他跟我說自己是英語最差的,無法跟人交流,我可以想象孩子在學校時的孤獨無助。”身為家長的李女士,這樣描述聽到孩子訴說時的感受。
低齡留學生身心尚未成熟,家長也會面臨更多的考驗。出國留學首先要過語言關,而國內學生普遍存在口語交流較弱的問題。李女士說:“出國前,我們沒有對孩子進行口語訓練。因為我擔心補習不當,形成錯誤的發音,到了國外還得花精力糾正。結果孩子留學之初非常煎熬,基本處于什么都聽不懂的狀況。所以,家長還是要讓低齡孩子接受完整的語言學習,提前對接課程,以使其盡早融入國外的學習環境。”
對于低齡學生來說,出國留學對人際交往能力的考驗很大。出國來到一個陌生環境,人際關系需要重新建立并適應。徐熙文在高二的假期到韓國學習語言,為申請韓國大學做準備。“我剛到韓國的時候,因為不會講韓語而不敢張口講話,當時一個人都不認識,感覺很孤獨。后來在語言班學習,掌握基本的韓語表達后,我開始嘗試與同學打招呼,他們搞活動也會邀請我參加。我們還建立了學習小組,同學們推選我當組長。我的體會是,作為中學生,獨自到一個陌生的國家,需要積極地和同學交流,尊重當地的習慣。只有盡快適應新環境,才能克服孤獨感。”
徐熙文的媽媽說:“孩子太小就離開父母,容易造成親情的缺失,這是以后無法彌補的。再加上沒有朋友,又難以融入國外的環境,會產生巨大的孤獨感,孩子會很痛苦。我女兒是高中出國學習的,為申請當地的大學做準備。這個階段她有了一定的自我保護意識,也具備獨立生活的能力。如果是初中或者小學讓她獨自出國,我是不放心的。”
專家建議,低齡學生在出國前,一定要提早做好準備,比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減少對家長的依賴等。另外就是一定要打好語言基礎。家長不妨讓孩子參加一些赴海外的夏令營或培訓班,提前前往就讀的學校熟悉情況。
報告顯示,人身安全也是低齡留學生家長的主要顧慮。
低齡學子自我保護能力較弱,因此,安全教育也是留學前必不可少的準備工作內容。范先生說:“我認為孩子的安全是最重要的,這也是所有留學生家長的共同想法。所以留學地點要選擇犯罪率低的城市,在公共場合要遵守規則,聽從指揮。我叮囑孩子不要去不安全的地方,不隨意改變每天的生活和學習規律。如果有變化,必須征得監護家庭的同意。多參加團體活動,盡量不參加兩個人的活動,不嘗試接觸毒品。我個人是不支持小學生出國留學的,除非有關系較近的親戚和朋友監護。”
此外,低齡學子如何選擇住宿也是家長糾結的一個問題。鑒于低齡學子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學校公寓和寄宿家庭是比較安全穩妥的住宿方式。范先生說:“我為孩子選擇了寄宿家庭,因為寄宿家庭可以幫忙照看孩子,保護孩子的安全。很多住宿家庭的主人會帶留學生參加各種活動,參觀各種展覽,這對孩子了解當地社會文化以及感受當地人的家庭生活都有很大好處。但寄宿家庭的情況也是不一樣的,對寄宿學生的照顧程度也不一樣,所以在選擇時要多溝通了解,謹慎一些。”
鏈接:
低齡留學到底有多“低”?
1986年7月1日起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規定,中國實行九年義務教育制度。義務教育是國家統一實施的所有適齡兒童、少年必須接受的教育。
近年來,一些家長在孩子義務教育期間送其到國外完成小學或初中學業,使得留學出現了低齡化、甚至超低齡化現象。
2010年以前,低齡留學群體的概念是指年齡13-19歲的青少年在初中畢業或高中畢業后被家長安排到國外讀高中或大學本科。但目前低齡留學群體的概念發生了一些變化,留學年齡越來越低齡化,一些初中尚未畢業,甚至小學尚未畢業的學生被父母送到國外讀中學、小學。
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助理副總裁、新東方前途出國執行總裁孫濤將《2017年中國留學白皮書》與《2016年中國留學白皮書》的部分數據進行了對比,揭示了中國留學狀況的一些趨勢。2016年中小學留學人群占比25%,2017年上升到30%,同比增長5個百分點。與此同時,本科及以上的留學人群則從75%下降到了70%。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于詩詞盛宴中看見書香霞浦2024-05-28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