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國《紐約時報》報道,近日,美國司法部正準備介入調查美國大學是否在錄取過程中有種族歧視的行為。
《紐約時報》指出,雖然沒有表明具體調查對象,但司法部稱,將調查大學在招錄時對亞裔的歧視行為,這番表態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此前針對哈佛大學的訴訟案。
名校涉嫌歧視
2015年5月,包括華裔在內的64個亞裔團體組成的抗議聯盟提出申訴,指控哈佛在招生時涉嫌歧視,對亞裔申請者設置了比非裔、拉丁裔申請者更高的標準。
“許多亞裔學生都擁有接近滿分的SAT(美國大學入學考試)成績、GPA高居前1%,獲得過許多獎項,在豐富多樣的課外活動中也展示出了領導力,但是仍然被哈佛以及其他常春藤盟校拒之門外。”申訴書中這樣寫道。“相反,擁有同等條件的其他族裔學生卻能順利被錄取。而且,近年來,這種趨勢愈演愈烈。”
哈佛發言人麥樂迪·杰克遜回應稱,該校的錄取政策是公平的。他們將每個申請者“視為一個整體”,遵循了最高法院確定的標準。
早在2014年,非營利組織“大學生公平錄取”就向馬薩諸塞州的聯邦巡回法庭提起過訴訟,指控哈佛大學的錄取政策存在對亞裔的“種族歧視”。
除了哈佛,也有其他美國名校陷入“歧視疑云”。2016年5月,亞裔團體聯盟對3所大學提起訴訟,要求審理耶魯大學、布朗大學以及達特茅斯學院在招生過程中存在的歧視亞裔申請者的情況。
這一系列事件背后的核心爭議在于,以哈佛為首的部分美國名校,是否在錄取過程中按照“種族配額”這一標準,對每年錄取的非裔、拉丁裔、白人和亞裔美國人的比例進行控制。
“種族配額”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末的平權法案,美國為保護少數族裔機會均等和族裔平衡,將教育資源的天平向少數族裔傾斜。然而如今,這一平權法案卻為亞裔學生帶來了“逆向歧視”。定居美國的中國絲路旅行者聯合創始人崔依依在接受本報采訪時說,美國認為按照比例分配這些資源就是公平,但是,亞裔的成績在美國各類族裔中是相對較高的,按照比例進行分配,反而抹殺了一些學子進入名校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