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族、文化成阻礙
定居美國的中國絲路旅行者聯合創始人崔依依在接受采訪時坦言,“在美國的職場上,歧視依舊存在。在能力相當的情況下,美國公司幾乎不會讓亞裔來擔任高層的管理職位。”
美國南伊利諾伊大學愛德華茲威爾分校傳播學副教授劉敏在接受采訪時舉了這樣一個例子,“我們曾經做過一個科學實驗。將同一個錄音播放給兩組學生聽,給第一組學生看的是白人面孔的照片,給第二組學生看的是亞裔面孔的照片。這兩組學生對文章內容本身都沒有了解。等兩組學生聽完錄音,考察他們對文章內容的了解時,發現第一組(看著白人面孔照片)的學生對錄音內容理解的更好。”劉敏認為,“當他們看著亞裔面孔的照片時,在潛意識中就會覺得自己在和非美國主流族裔的人交流,自己可能會聽不懂他說的話。其實所謂的種族之間的歧視,并不是說因為他們是壞人所以要歧視我們,而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偏見。”
華裔學子被認為學習認真努力、成績好,但卻不善于社交。而在美國,社交能力遠比學習成績更重要。
“這或許與華人的文化傳統和華裔家庭的教育有關”。新加坡雕藝公司總裁賀玉榮在接受采訪時指出,“大多數華裔家庭的教育是:凡事要低調,做事情不要太標新立異。在這種文化氛圍下成長起來的華裔孩子們都很自律、勤奮、積極,卻不太善于表達和表現自己。而在職場上,如果不能或不愿意表現自己,機會就可能白白給了他人。此外,大多數華裔在職場上更傾向于“恪盡職守”,是個很好的執行者,卻不善于去當領導者。這也在某些方面影響了他們在職場上的表現。通常,做到中層管理者很多,進入最高領導層的人卻很少。”
賀玉榮認為,多數華裔學子怕犯錯,總擔心自己做不好。這種心態延續到職場上,很多時候就是被動做事。他們很少會主動提出建議,拿出可行性方案。這些文化約束在無形中也影響了華裔學子在職場上的發展。
美國紐約羅斯里根律師樓合伙人孫瀾濤律師介紹說,“目前在美國國會中,500多名國會議員里只有十幾名亞裔。究其原因就是我們上一代對下一代的教育只重讀書成才,不注重從政和領導力的培養。這種現象到目前仍在輪回。亞裔家庭鼓勵孩子選擇的職業,基本上都不拋頭露面,但有穩定的工資。這種想法一旦繼承下去,就會導致亞裔中領導人物匱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