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報高考志愿對考生和考生家庭來說都是一件大事,但每年總有一些考生因為填志愿的指導思想出現偏差,造成報考中的遺憾。切勿盲目跟風,損失慘重,高分不能決定一切,切勿讓家長包辦一切。
填報高考(精品課)志愿對考生和考生家庭來說都是一件大事,但每年總有一些考生因為填志愿的指導思想出現偏差,造成報考中的遺憾。以下列出填報志愿的九大誤區,為家長和考生提個醒。
誤區一盲目攀比選報過高
有的考生容易“跟著感覺走”,聽說哪所學校好、哪個專業“熱”,就跟著填。
針對填報志愿時如何排序六所高校的問題,筆者建議,第一個和第二個志愿學校應是考生非常向往但依據往年分數報考可能有些懸的學校,可以“跳一跳”,努力沖一下;第三、四個志愿高校應是考生比較喜歡且依據往年分數錄取問題不大的學校,可用來“穩一穩”;最后兩個志愿高校是考生按照平時成績完全有把握考上且自己又能接受的高校,可用來“保一保”。建議考生填報前客觀估計自己的實力,選擇與自己水平相當的高校。
誤區二“專業調劑無所謂”,押寶在入學后轉專業
在往年的填報中,有很多家長為了能讓孩子考入“好”的院校,比如一定進入985/211院校,由于分數沒有優勢,所以家長們都借助于“服從專業調劑”來實現“幫助”孩子進入這些院校,犧牲孩子的優勢專業。因為家長和孩子都期望入學之后,利用在大二時的“轉專業”來扭轉孩子這個“專業調劑”的局面。家長和孩子們要注意,為改變一考定終身的傳統模式,部分高校確實大幅增加校內二次轉專業的機會,以抵消考生在填報志愿時的盲目性。
因此,家長和考生們一定慎重自己的專業選擇與填報上的研究,盡量讓孩子在1~6個專業中被錄取,不要將希望寄托在“服從專業調劑”上。當然,如果被錄取到不理想的專業,也并不等于判了“死刑”。很多高校也都有輔修專業或者第二學位可供選擇,而且目前很多高校已經開始實行大類招生,弱化專業間差距。在本科階段,對學生的培養也是以“重基礎、寬口徑”為原則,所以大部分專業的課程設置基本上區別不大,通過自學相關課程,也可以彌補專業間的差距。
誤區三盲目跟風,損失慘重
近幾年招生中,有的學校(專業)報考人數過于集中,第一志愿在同批錄取控制分數線以上的人數為計劃招生人數的2倍、3倍甚至十幾倍之多,“撞車”現象嚴重。而有的學校某些專業卻很少有人填報甚至無人填報。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除了一些考生和家長對高等學校的專業設置情況、畢業生的就業情況以及社會需求缺乏了解外,主要是受人為的、傳統的、世俗思想的影響,將志愿的選擇等同于未來的職業選擇。有的家長出于對未來職業的考慮,在選擇專業時只考慮所謂的“熱門”專業。不結合孩子興趣和愛好,盲目追求熱門專業也是不可取的。專業的“冷”與“熱”是相對的,隨著社會不斷發展,不同行業對人才的需求在不斷變化,專業的冷熱也隨之變化。很多報考時的“熱門”專業,就業時并非搶手,而現在招生時“冷門”的專業,就業未必是“冷門”。由于興趣和愛好是孩子成才的一個重要因素,如果父母結合孩子興趣和愛好選擇專業,有利于提高孩子入校后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因此,父母不要為熱門專業而扼殺孩子的興趣和愛好。
為避免失誤,如果考生一定要選擇“熱門”專業,最好在選報“熱門”的同時不忽視“冷門”,冷熱結合。同時要量力而行,如果成績不太突出,為安穩起見最好在專業上避“熱”就“冷”,轉而在學校上選“優”。
誤區四高分考生錄取不愁
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績的考生,按理說,都應該被錄取到好學校、好專業。但事實卻不盡然。競爭一般是以省(市、自治區)為單位的,各省的前幾名、幾十名被錄取到好學校一般都不會成功。問題,但若是前一二百名就難保證了。原因主要在于志愿選報不當,考生填志愿時,主觀臆斷,盲目認為自己是學校第一名報某某校肯定沒問題,甚至固執地只報一個專業,又不肯服從到其他學校及專業就讀,一旦失誤就很可能名落孫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