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農業部副部長高鴻賓在兩會期間公開表示不贊成媒體對“致癌牛奶”等的過度炒作。此言一出,立即遭到網民圍攻。
無獨有偶,此前,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君石因為“黃曲霉素致癌不必恐慌”等觀點受到輿論炮擊;而曾廣受網民喜歡的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院長羅云波,也因為“食品安全標準并非越高越好”,受到網民反戈一擊。
近年來伴隨各種食品安全事件的爆出,公眾情緒的“燃點”越來越低,事件本身成為各種民意的宣泄口,而政府官員、專家等發出的聲音往往變得“不動聽”,甚至因而遭遇“被失語”。這究竟是公眾“反應過度”,還是第三方真的“沒有良心”?
從當年的食品短缺,到如今的“不僅吃飽更要吃好”,中國僅用30年時間就完成了發達國家要用百年完成的溫飽事業。但與此同時,食品安全保障機制與公眾食品安全知識的缺失卻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科學事實與消費者認知之間存在的“信息真空”正在越拉越大。
目前的怪圈是,一旦曝出食品安全事件,無論是否個別案例,公眾的第一反應是泄憤,恨不得把企業一棒子打死,追本溯源與解決問題本身反而成了次要的。而專家的科學澄清被誤讀為“沒良心”、“偽科普”;政府部門的理性表態變成了“官員怠責”、“被企業收買”。似乎只要不加入痛打“落水狗”的行列,就必定是“人民的公敵”。
這一現象的危害是,輿論的譴責只體現了“正確的聲音”,但還遠遠沒有成為“科學的聲音”;引發食品安全問題的最根本原因被忽視,公眾并沒有得到真正的食品安全。
以黃曲霉素事件為例。乳品龍頭出問題引起的眼球效果遠高于黃曲霉素本身,因此來自農業部等權威機構專家指出的“乳制品中完全不出現黃曲霉毒素M1污染是不可能的,因此我們能做的是如何抓住關鍵控制點,主動地排除它,使之控制在保護消費者健康的水平上”的聲音,被認為是轉移視線和幫企業推卸責任。恐慌情緒代替了合理評估黃曲霉素的危害,專家們呼吁的反思全國散戶養殖模式以便從根源上解決黃曲霉素的建議,也淹沒在討伐聲中而沒有得到重視。
其實,政府、專家的立場與消費者是一致的,產生分歧的原因在于雙方的信息不對稱。“信息真空”引發的惡果是:風險交流機制的缺失使社會信息不對稱,最后為此買單的往往是發出理性聲音的人。
在當下信息爆炸與自媒體化的時代,“信息對稱”變成了“信息堆成”,在來自各界的不同聲音里,往往比較極端的聲音更容易受到關注和引發傳播,但這些聲音,就一定是正確的嗎?而我們也發現,專家們慎重的反應會相對慢幾拍,這使得靠數據、靠事實、靠標準支撐的聲音反而得不到理解和重視,有時甚至造成信息的扭曲。比如,在食品添加劑事件走入公眾視野后,大部分消費者認為凡是食品添加劑都是毒藥,將政府引導的打擊非法使用和濫用食品添加劑行為理解為抵制所有添加劑。而事實上,食品添加劑在提高食品穩定性等方面有很大的作用,是食品工業當中不可或缺的一類物質。
這些亂象提醒監管層,政府、專家、協會之間不僅要多開展互動式的風險交流,還應建立風險交流機制,在出現一邊倒的聲音后,由政府的職能部門來溝通,實現信息共享,勿再以“風傳”誤導消費者,讓公眾的知情權提升為科學的知情權,此外,建立一個民間的、能專門提供科學知識的交流平臺也是公眾所期待的。(中國經濟周刊 作者:于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