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借力創新轉型,推動民營企業“二次創業”。圖為南安市一家機床公司工人正在組裝一臺自主研發的數控立式車床。(卓天然攝)
全市生產總值突破500億元,財政總收入突破50億元,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突破1000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突破200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突破1萬元……
“十二五”關鍵的開局之年,全球經濟跌宕起伏,全國各地在發展激流中競立潮頭,身處改革開放前沿陣地的海峽西岸經濟區更是“百舸爭流”。2011年,南安市成功實現生產總值、財政總收入、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等五個突破,被譽為海西“群帆齊發”中最快、最耀眼的那艘“經濟巨輪”。
大象起舞難。然而五年多來,南安卻在全國縣域經濟你追我趕的激烈競爭中持續發展、不斷突破,其秘訣在哪里?
“以推進民營企業‘二次創業’為突破口,實施傳統產業高端化、成長型產業集群化、新興產業規模化等,著力打造傳統產業百億集團和領軍企業,進一步推動成長型產業上下游一體化發展,提升新興產業規模化生產能力。”在省十一屆人大六次會議上,南安市委書記陳榮法的建議一語道出其中關鍵。
靠創新發展拼出一條新路
“路面機械已成為我們新的利潤增長點。”走進南安三聯機械,總經理助理黃文華告訴筆者,經過數年的技術儲備,去年他們亮出自己的“新武器”,公司原來專攻磚機設備,現在拓展到工程材料大型拌和設備。其中,新推出的路面機械系列產品國內市場銷售額在短短幾個月就突破1000萬元。
在南安,類似新產品帶來新利潤的故事不斷上演。只有在創新上先人一步、快人一拍、高人一籌,推動產業和企業向產業鏈和價值鏈的高端攀升,才能牢牢掌握發展的主動權,在新一輪區域競爭中搶占到制高點,這已成為南安企業的共識。
業內人士分析,南安企業之所以興起創新熱,主要得益于該市營造了濃厚的創新發展氛圍。尤其是剛剛過去的一年,南安立足實際,高瞻遠矚,統籌謀劃,啟動“創新發展系列年”活動,并召開推進創新發展暨打造“回歸之城”大會,鼓勵企業通過體制創新、科技創新、管理創新做大做強,對激發民企創新熱情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統計顯示,在創新發展持續推動下,僅去年,該市就新增國家科技立項19個、省級自主創新產品17件、高新技術企業9家和泉州行業(企業)技術中心及工程技術中心6個,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位居全省前列,躋身中國商標發展十強縣和全省知識產權強市行列,參與制(修)訂各類標準28家(次),其中石材、水暖等行業中的不少企業還成為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制訂者。
“今后五年,南安每年將撥出億元專項資金,對符合條件的企業進行分類獎勵,鼓勵企業通過技術改造、自主創新、標準建設、品牌運作等途徑實現‘二次創業’,推動經濟發展由資源消耗向創新驅動轉變,由‘南安制造’向‘南安創造’躍升。”南安市市長王春金告訴筆者。
分類扶持企業持續做大做強
民營工業龍頭企業實施重大技術改造,且當年固定資產投資額在1000萬元以上的,安排專款給予分檔貼息;每年安排200萬元的成長型企業專項扶持資金,重點獎勵成長型企業實施技術改造、個體改制等;企業上市后,股權投資機構通過設立于南安證券交易機構出讓其股權的,給予股權轉讓所繳納的所得稅本級財力部分60%補助……
去年十月以來,南安市出臺的《關于推進民營企業“二次創業”的若干意見》中關于分類扶持企業發展的政策持續引起南安企業家的熱議。不少企業家表示,政府出臺的這些利好政策,對增強民營企業在市場中的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有莫大幫助。
“龍頭企業在配套生產、技術示范、信息擴散和銷售網絡中具有較強的輻射帶動作用”,南安市經貿局相關負責人認為,分類扶持企業的目的就在于集聚發展上下游企業,最大限度地延伸拓展產業鏈,形成大中小型企業兼備的金字塔狀分工協作體系。
南安市財政局統計數字顯示,三年多來,該市已投入4.8億元資金用于扶持企業健康發展,其中有針對性地組織企業向上級申報專項資金補助,爭取資金1.22億元,惠及企業1000多家(次),兌付各項優惠政策資金3.6億元。2011年扶持企業發展資金支出達1.6億元,用于支持產業集聚、轉型、升級,支持企業技術創新和自主創新,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升級,發展循環經濟。
“財政收入主要來自企業,作為財政部門不只是單純管錢,只有盡可能積極扶持企業發展,才會實現財政收入的不斷增長。”南安財政局負責人表示,但扶持企業發展,也不是簡單地無償拿錢給企業花,而是對企業改造提升、開拓市場等方面的成績進行鼓勵。
政府搭臺打造人才集聚洼地
創新人才培養、引進、使用機制,營造有利于人才集聚和成長的良好環境,壯大有作為的企業家精英群體,是提升企業“軟件”水平,推動民企“二次創業”的重要保障。
在南安市出臺的《關于推進民營企業“二次創業”的若干意見》中,筆者看到,該市對培育創新型企業家群體、集聚高層次創業創新人才、壯大技能和應用型人才隊伍、加強勞動力培訓和用工本地化等方面都有相關的規定和獎勵。其中對年納稅500萬元以上的民營企業,新引進年薪20萬元以上且簽訂一年以上勞動合同的高管和技術研發機構負責人,第二年起將由本級財政參照其實繳個人所得稅地方留成部分的50%給予在本市購房補助,對企業用于員工培訓的職工教育費支出,不超過工資薪金總額的2.5%部分,準予在所得稅稅前扣除。
如今南安類似的涵蓋人才引進、使用、管理、培養的政策已有10多項,該市每年還專門設立1000萬元專項資金用于引進各類高層次人才、領軍人才。截至目前,南安已引進各類高層次人才380多名,其中從事短期服務作為顧問的專家、教授110多名,正式進站博士后科研人員18人次。
政府搭臺,人才唱戲,企業受益。陽光大地太陽能電池項目是南安實施人才戰略的受益者之一。這個總投資30億元的大項目,僅用7個月時間,1200兆瓦太陽能電池項目第一期就已經投產。陽光大地書寫項目建設“光電速度”,離不開光電基地辦對投資創業者的切實尊重和對項目的悉心服務。陽光大地項目負責人說:“這個項目當初還考察了江蘇、江西等地,最后被南安人才戰略吸引。現在看來,當初的決定是正確的。”
“我們的目標是通過推動企業‘二次創業’,把南安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國民營經濟創新發展示范區。”南安市委書記陳榮法告訴筆者,到2015年,南安將力爭民營企業規模實力不斷壯大,創新能力顯著增強,發展空間持續拓展,發展內涵大幅提升,培育年產值超億元企業300家,超10億元以上企業30家、超50億元以上企業5家,百億企業突破2家以上,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比例達80%以上,上市企業達15家,形成石材陶瓷、水暖廚衛、鞋服輕紡、機械裝備等4個500億元的產業集群,爭取打造1個100億元的光電信息產業集群;擁有省級以上創新型(試點)企業15家、高新技術企業56家、市級以上知識產權試點示范企業和知識產權優勢企業36家;服務業增加值超過300億元以上,企業國際化發展水平明顯提高。
(林志東侯錦超黃小燕黃晶晶)